备战2009年高考——2008年高考试卷大盘分析(7)
【知识点考查】 ★基础知识的考查朴实而平和 以第一大题的语言基础知识题为例,主要考了:常见字的字音,成语的使用,病句的辨析,语句的连贯、衔接。考查内容几乎都能够在课本和复习讲座中找到影子,没有偏僻生冷
【知识点考查】
★基础知识的考查朴实而平和
以第一大题的语言基础知识题为例,主要考了:常见字的字音,成语的使用,病句的辨析,语句的连贯、衔接。考查内容几乎都能够在课本和复习讲座中找到影子,没有偏僻生冷的词句。
★阅读能力的考查明确而巧妙阅读试题在主观表达的要求指向上非常明确,便于考生快速地把握答题的切入点。这些阅读题目的设立非常规范,需要考生准确把握题干信息,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排除干扰项,通过贴切的表达,显示得分点。
★识记默写关注考生的文化积累
本题采用了二选一的模式,充分考虑到记忆的不确定因素,给考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表现了命题者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这些内容全部出于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且诗文并重,均有很高的文化含量,是中学生必须背诵和积累的名言名句。
★语言能力的考查熟悉而实用
第六大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表达与运用。今年的三道语言题,从题型上来说都是老题型:语言的敬谦得体、语段的连贯、依照例句仿写,是学生熟习的面孔,学生有亲近感,便于驾驭。
【例题分析】
第1题、第2题考查了字音、成语,病句和语言连贯。通常被老师们认为前四板,这一常规试题所选拼音、词语都出自课本,都是常用字,学生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答案,降低了难度。
第3题、第4题语病的识别,语言的连贯,答案也较明晰。这一常规考题起到了保证考试题连续性与稳定性的作用,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也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命题突出了从实用角度考查考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彰显了学科的工具性。
第二大题是社科类阅读题,试卷摘编了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中的文字,文章信息清楚,语言浅显,条理规范,借助于平时的训练经验,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答题技巧上完全可以凭借题目所设置的关键审题点,准确判断,选择答案。再如第三大题,选文依然是浅易的文言文中的人物传记题材;第四大题古诗词的鉴赏,选用了宋代李弥逊的诗歌《春日即事》;第五大题考查文学作品的阅读,选文是季羡林的《马缨花》,考题体现了清晰的命题层次和角度第11题,文言文翻译,这是文言文阅读题的重点。这道题的处理,一方面在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另一方面就是看平时所积淀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句式、词类活用、虚词、古今异义等等。考生在完成此题时,准确找到己、从、师、懦夫衅难赖故等实词的得分点,一一对应,准确翻译。必须牢记信、雅、达的翻译原则。此次考题淡化了对文言语法的考查,既没有考查复杂词类的应用,也没有考查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重在考查基本的阅读能力、疏通能力和翻译能力,抓住了文言文阅读的关键。
第13题,名句名篇的识记。第1题虽为名句名篇,但学生不注意语气词也字,丢分严重。第二句,孟子的《告子上》考生不会太注意,此题均出自课本,但不是常认为的固定句,因此学生失分较大。
【作文彰显人性化关怀】
今年高考作文,从内容上看,作文材料选择了一个令很多考生并不陌生的故事。从形式上看,延续了2006年、2007年两年的作文方式材料作文,仍然是给材料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让审题从材料出发,进而适当提高了审题的难度。这种命题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立意是开放的,对材料思考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但材料对立意的范围又是有规定性要求的。就材料来看,可以把这个故事的含义看得比较浅显:人的动机和结果有时可能不一致。即有些人是抱着好心去帮助别人,但结果适得其反。比如教育问题,父母教育孩子可以出于好心,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顾及个人的需要和想法,没有顾及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有位诗人曾对这种情况有一句精彩的描述:世界上最大的伤害往往是以爱的名义。所以人做事,不能光靠爱心,靠一腔热情,还要顾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