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政治复习 > 学术文摘 > 文章正文

从心所欲不逾矩

时间:2009-11-02 12:10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人称七十为古稀之年,如果让我给吾师蒙培元先生的七十岁一个定位或祝福的话,更愿借用孔子自况之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非敢谓

  人称七十为古稀之年,如果让我给吾师蒙培元先生的七十岁一个定位或祝福的话,更愿借用孔子自况之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非敢谓我师已造圣人之境,但取圣人言语中居于老境的一份爽朗、通透。冯友兰先生晚年所屡屡自道的海阔天空我自飞,庶几近之。

  两三年才带一个博士生

  师道之尊严体现于何处?就我从蒙先生那里所见到的而言,却体现在一份宽容之中。

  蒙先生的宽容,远在我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就有所领会了。面试的地点在社科院哲学所,面试的内容有一些闲聊的成分,也有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具体内容多已不能记起,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论语》中子贡的一句话,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耳闻也,究竟作何理解。这句话从字面上讲并无任何费解之处,至于其中有待诠释的内容,我当时并无思考,也没有思考此问题的能力,既为考试,不免要硬着头皮说下去,回答可想而知,难得要领。蒙先生闻言之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日后读书多了,思考多了,慢慢地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所体会。当时听了不免心下忐忑,日后却知道老师当时不过是以实言相告,并无责备之意。

  蒙先生之宽容还体现在授课上,从硕士到博士,读书六年,蒙先生只给我们讲过一门课严格地讲,或许是半门课更为确切。究其原因,并非如今日高校之博士成群,导师根本无暇顾及。蒙先生直至退休,仅带过两个硕士生,四个博士生,硕士生带过一届,博士生每两三年带一个。在蒙先生看来,读书是一个悠游涵泳的过程,故不急于灌输什么。博士培养计划的重头是一大串书目,由学生自行安排读书进度。其间虽然也开设一些专业课,但课程的主旨还是读书。书读了多少,读到什么程度,也由学生自行掌握。当然,老师并非一无所知,这就涉及到我们进行专业学习的最主要方式聊天,或探讨问题。

  于是,定期、不定期地和蒙先生聊天、探讨问题就成为我读研期间直至今日进行专业学习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成为一种习惯与乐趣。读一本书,触动了思想的某处灵感,对某一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对有些问题不得其解,乃至于什么也读不下去,思想一片懵懂,都会在和老师的聊天中找到某种启迪、激发。如果在谈话过程中你不能作一个思想跃动的听者,那么,蒙先生或许不是一个足够好的言说者。不过,蒙先生却首先是一个足够好的倾听者,不管我们思考的问题多么零乱、不成熟,表述出来的语言如何难以达意,蒙先生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你所言说、所思考的问题的要害。或藉追问使你的问题清晰化,或引导你在已有的思路上将问题进一步深化,或者让你给出所思考问题的更多可能性,所谓循循善诱,正是一种本真意义上的思想游戏。蒙先生有时也会说出自己或他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当然,这并非一个标准答案式的解答,更像是禅师所施设的种种方便,有待于你进一步考量,体悟。

  蒙先生也是一个很好的读者。专业课的结课论文,平时写的什么文字,蒙先生总是要看的,文中的别字乃至误用的标点,总是代为更正。文章的好与坏,我们是不会从蒙先生那里得出直接结论的,蒙先生所关心的还是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是通过评语加以点评,而是在面谈中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探讨。时日久了,蒙先生评判文章好坏的标准还是能够有所体会提出的问题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深入地思考,有没有足以触发人的一点思想的灵光,标准即集中在思想上。

  读研究生期间按规定是要发表文章的,涉学术乃至学术界未深的学生往往只能通过老师的推荐发表文章。蒙先生会从我们平日所作的论文中选择推荐,选择的标准有时会让我们略感吃惊不在于论文之成熟与否,而在于有没有一点自己真正的思想体会。故而有些很不成形的文章会入选,而那些四平八稳貌似学术论文的却往往无缘。我们知道,空洞无物的官样文章是不可以作的。

  蒙先生的教育心得是有所授受的,他经常和我们提及冯友兰先生的一个比喻,教学生就像教游泳,置于水中任其扑腾,如不会溺死,也就自然学会游泳了。听起来有几分残酷,但实情也确实如此。不过,宽容也好,放任也好,蒙先生对学生总是有很强的责任心的。(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