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3)
其次,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把一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经过创造地转化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体系中,与西
其次,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把一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经过创造地转化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体系中,与西方社会工作理念最相近的是墨家的兼爱说,但墨家社会思想却因其与本土个人家庭社会三元结构不相契合而走向中绝,在社会上真正大行其道的是儒家基于伦理本位的差序格局式的助人理念。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的求助关系模式由熟人推于陌生人乃是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关键。
在社会工作的研究中,求助关系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这不但因为求助关系是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而且也因为它是社会工作过程的凝缩。在泛家庭主义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的求助关系不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讲究礼尚往来回报的中国人因为回报的不确定性,一般也不愿意接受陌生人的帮助。所以,中国人的求助形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将熟人关系拟亲属化,一种是一般相互认识者之间的求助关系,且以第一种为主体。社会工作者对于中国人来说,显然属于陌生人、局外人的角色。在中国人的社会里,怎样使一个人与社会工作者接上头是一件很有趣并很难令人了解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想同另一个局外人建立一种更紧密或更加亲密的关系,就得给自己贴上与其家庭有关系的标签,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跟其家庭攀上关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人在获取家庭之外的人的帮助的时候,才能产生对帮助者的那种责任意识和信任感,才能形成相关的求助关系。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秉承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基督教价值观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中国独特家文化熏陶下的受助者所认同的文化和约束,这样才能理解受助者的行动,才能有效地向其提供帮助。
再次,在推进社会工作创造性转化过程中,还要注意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中国传统家庭制度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变动,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迁。当代中国家庭制度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家庭结构的转型,即家庭结构的核心化,直接表现为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家庭类型的多样化导致了家庭功能的改变。人们的这类需求可以在社会福利、社会教育及其它相关社会机构中得到满足,家庭功能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家庭发展的重要趋势。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待当代中国的家庭变迁,我们也不可以忽略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空巢家庭的出现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角度看待这些家庭变迁,我们可以发现,平等、尊重、个别化等西方式的观念开始在中国层层涌现,而这些观念正是西方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这就为西方社会工作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契合点。同时,家庭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家庭危机的存在,拓宽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在中国的社会里,个人总是被看作家庭成员之一。周永新指出,以家庭为重,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更重要的是有了健全的家庭制度,个人便可以得到快乐和满足。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应以巩固家庭为首要任务。
综上所述,要顺利地启动和发展中国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结合中国三维社会思维模式下独特的家文化,考虑工作对象的处境,所享有文化,生活经验,特别是受助的经验。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在观念上虽有矛盾,但两者并不是完全无法调协的。通过对中西社会结构之异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必须结合其独特的家文化,衍生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在中国推行和发展的社会工作本土理念和操作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