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语文复习 > 高考作文技巧 > 文章正文

第一章高考作文内容锤炼:切题篇(9)

时间:2010-12-30 15:21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二、用诗词或典故展开议论。诗词典故是最富思想感情、最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诗词中的名句更是艺术长河里的精华。俗话说,“诗言志”,透过诗句,我们往往可以触摸到诗人的思想灵魂,感受到诗人生活的时代气息。比

  二、用诗词或典故展开议论。诗词典故是最富思想感情、最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诗词中的名句更是艺术长河里的精华。俗话说,“诗言志”,透过诗句,我们往往可以触摸到诗人的思想灵魂,感受到诗人生活的时代气息。比如写到“采菊东篱下”,就会想起淡泊名利的陶渊明;写到“烽火连三月”,就会想到忧国忧民的杜甫;写到“清泉石上流”,就会想到寄情山水的王维;写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就会想到狂妄不羁的李白。在议论文中,用这些诗词作为论据来展开,会大大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收到文采飞扬、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的这段文字就妙用诗文,语言精警深邃,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是快乐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杜甫是快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快乐的,他们快乐,并不是他们的人生一帆风顺,而是他们能让美好的心境作为人生的导航灯,指引自己走出困境,走向美好。

  在议论“什么是快乐”这一话题的时候,作者摆脱从现实入手的笔法,将视野放到了三位伟大诗人的身上,想到了与诗人们有关的精彩诗句。这些诗句,不仅形象地解读了不同人物对快乐的不同解读,同时也为文章注入了芬芳的文化底蕴。

  三、用比喻或排比增强气势。纵观议论文佳作,运用修辞美化语言的现象极为普遍。老师们反映,在众多的修辞当中,又以比喻与排比最为常见。比喻能化平淡无奇为生动有趣,化深奥难懂为浅显易懂,收到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的写作效果;排比则如滔天巨浪,一浪接一浪,呼啸奔腾,让论点严密透彻,情感奔放激越,令读者心潮澎湃。2010年报刊获奖佳作《在真情的长河里》就将比喻与排比有机融合,出现了这种连珠笔妙:

  真情是灯,它可以照亮黑暗的事物,让你看清它的本质,虚情则相反,真情是船,它可以将你领到成功的彼岸,虚情则让你沉入深渊,真情是太阳,可以让你欢乐,让大地增辉,虚情则是黑暗,只能徒增你的眼障,掩饰事物的丑陋。

  古话说,“情欲伸,辞欲巧。”这个“巧”字,讲的就是语言技巧。看来,写作议论文时,我们除了考虑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之外,还得学会给语言添光加彩。上面的这些方法,说不定能让你写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奇文异章!

  【误区扫描】

  议论文写作一直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但成效甚微。从各地高考作文情况来看,写作议论文的考生不少,但出彩的却不多,问题主要存在于三方面:

  一是观点不清。有的用语片面或过于绝对,观点有失偏颇;有的表述含糊不清,观点不明确。这种现象多表现在材料作文中。由于考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较差,不知道怎样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特别是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出观点时,更是东拉西扯,同时议论几个角度,结果弄得一个观点说不清楚。

  二是论据缺失。只有拿出丰富而精彩的论据来,才能让读者口服心服,但不少考生下笔便是那几个老掉牙的事例,令人望而生厌。有的整篇文章见不到一个事件,只是在空泛地议论;有的选择了事例,但事例与论点不相符。

  三是文体不符。考生由于没有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有的文章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引述故事,尽管故事叙述得颇具吸引力,但后面的议论太少,明显不符合文体要求。如一考生论述中学生打工的利弊时,选用书信体形式展开,向母亲倾诉自己打工的感悟。尽管这种形式便于情感的交流,但书信体属于应用性文体,自然不符合议论文体的要求。

  【高考满分范文】

  超越弯道一起飞

  2009年安徽一考生

  弯道中蕴含着超越的机遇,超越中拥有着勇敢的情怀

  ——题记

  “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一首《超越梦想》唱出了无数人敢于超越自我、超越梦想的激情。的确,超越中暗含着危险,超越需要十足的勇气,但是没有超越就没有可能到达一个崭新的高度。(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