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谈自主招生 推进改革需勇气|||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我们需要破解难题的勇气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采写/本报记者高慎盈曹静虎年春节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连续5次召开关于教育改革的座谈会,引起广泛关注。再过几天,今年的全国两会即将在京召开,教育又将成
我们需要破解难题的勇气
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采写/本报记者高慎盈曹静
虎年春节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连续5次召开关于教育改革的座谈会,引起广泛关注。
再过几天,今年的全国两会即将在京召开,教育又将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
在这样的时间背景下,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接受了《解放周末》的独家专访,从大学自主招生改革谈起,坦言推进教育改革需要破解难题的勇气。
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的表现,是对招生改革最有效的检验
解放周末:2006年,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率先在上海实行自主选拔录取,媒体称之为自主招生改革的“破冰之旅”,当时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
秦绍德:是的。这是继2003年高校开始实行5%自主招生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学招生改革。
解放周末:2006年的自主招生选拔,与2003年的自主招生改革有什么不同?
秦绍德:2003年实行的是自主招生改革,批准全国若干所高校招生名额中的5%实行自主招生,直推生、保送生、文体特长生、其他的怪才偏才等等,都在这个5%中。2006年实行的则是一场“试验”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向教育部联合申请自主选拔录取试验获得批准,从招生计划中划出300名进行自主选拔,开始了大面积的自主招生选拔,到今年进入了第5个年头。
解放周末:5年来,复旦通过自主选拔一共招了多少学生?
秦绍德:每一年的招生计划数字都在扩大。第一年、第二年300名,第三年500名,第四年600名,今年750名。一共2450名。招生对象也从上海的应届毕业生,扩展到了上海、浙江、江苏三地。
解放周末:从统一高考(论坛)到高校进行部分自主选拔,这无疑是一种改革。如何判断这一改革的效果?
秦绍德: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的表现,是对改革最有效的检验。每一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我们都十分重视对他们的发展情况的跟踪,结果证明这些学生是具有培养潜力的。这方面的情况,丁光宏老师能提供更详细的数据。
(复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2008年我们通过自主招生招了454位上海学生,通过高考招了455位上海学生。从高考成绩来看,前者的平均分比后者低了十几分。但进校后,自主招生学生平均成绩点是3.24,高考学生是3.01,这个0.23的差距折合成高考分数,相当于50多分。也就是说,入校前自主招生学生比高考学生低十几分,1年后,反超了50多分。再看学习优秀的学生比例,前者为25%,后者是16%。学习困难的比例,自主招生学生是5%,高考学生是12%。
除了学习成绩,我们发现,自主选拔入校的学生参加学校各类课外学术创新计划的比例比平均水平高约30%,44%的自主招生学生在学生会、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中担任干部。这说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组织能力是相当强的。另外还有一个数据第一批自主招生学生今年毕业,从现有情况来看,自主招生学生比高考学生拿到的国际顶尖公司的就业通知书多得多,用人单位非常喜欢这样的学生。)
秦绍德:这种比对连续做了4年。4张表都证明,我们通过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具有很大潜力,表明我们确实录取到了综合素质高并且符合复旦育人理念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从“上大学难”到“上好大学难”,说明了社会的进步(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