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9)
1.下面对李白、孟浩然的事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事例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 B.孟浩然的事例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具有模糊性。 C.李白、孟浩然的事例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
1.下面对李白、孟浩然的事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事例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
B.孟浩然的事例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具有模糊性。
C.李白、孟浩然的事例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
D.李白、孟浩然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清高”在人们心目中是褒义词,但也不算是对别人的高度评价。
2.下列不属于“李白未成公认的清高样板”依据的一项是
A.他的诗形象思维功夫好,而且天真罄露。
B.他有时为官心切,极为自负,缺乏恬退风度。
C.他有了为官机会,自恃才高,狂妄不羁。
D.他失去官位后,表现出蔑视权贵和后悔为官的心理。
3.对“由此可见,对清高的评论是既严格,又模糊的”一句中“此”指代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指代孟浩然的事例。
B.“此”指代李白、孟浩然两事例。
C.“此”指代孟浩然的事例、李白《赠孟浩然》诗和《唐书孟浩然传》。
D.“此”指代李白《赠孟浩然》诗和《唐书孟浩然传》。
4.李白未成公认的清高样板。与李白相比,在作者看来,孟浩然理应成为一个清高样板,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原因的一项是
A.孟浩然一生未做官,且他对做官也有不在乎的一面。
B.在寂寞的归隐生活中,多有恬淡之意。
C.李白《赠孟浩然》诗认为孟浩然的清高是极为突出的。
D.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诗表现出极为明显的求援用世之心。
5.作者漫话清高,结合全文看,下列不属于作者表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A.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背离的行为和思想。
B.“清高”在传统文化里并不是一个必须弄清楚的概念,它只代表着一种不从众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C.“清高”算不上一个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更算不上对别人的很高评价,却是我们现代人必须继承和发扬的独特传统。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富贵与否,现代人都乐意用“清高”来装点自己,对人对己没有坏处。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