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4)
D.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答案:C 本题要求选择“最准确”的一项。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这样的:要考生抓住两句话,一是“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
D.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答案:C 本题要求选择“最准确”的一项。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这样的:要考生抓住两句话,一是“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二是“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命题者用第二句话中对“超敏反应”的解释部分代替第一句话中的“超敏反应”。而第二句话正是“过敏反应”这一概念的种概念。
师生备考时除了参考2004年的相关命题外,还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3年全国卷第7题、2003年春季安徽卷第7题、2002年全国卷第7题、2000年春季北京卷第17题、1998年全国卷第23题、1997年全国卷第20题、1996年全国卷第20题、1993年全国卷第23题。
2.对文中某一语句正确理解的判断 从某一语句出发有两种命题形式:一是对某一语句本身的正确理解,二是某一语句是为了强调或说明什么。第一种题型设置关系到“某一语句”本身就是文中的关键句,它的语义是临时的,离开这个语境,就不存在这种语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应该把它放在前后文的语境中来解读。第二种题型设置关系到“某一语句”是为文中的某一语义(文中常常有关键句)服务的,它的出现正是为了说明某一语义(文中常常有关键句),此种题型上海卷中常常出现。
例一:(2002年全国卷第8题)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答案:B 本选项的错误有两处,一是“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二是“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便形成沙尘暴。起到平衡生态的作用不等同“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判断其余选项的正确依据在第二、三段很容易找到。
师生备考时除了参考2004年的相关命题外,还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3年全国卷第8题、2003年春季安徽卷第9题、2003年春季北京卷第12题、1997年全国卷第21题、1995年全国卷第21题、1994年全国卷第24题。
例二:(2004年春季安徽、北京卷第7题)第一段里“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一句强调的意思是
A.土壤污染是看不见的,渐进的。 B.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很难治理。
C.土壤污染对生命的危害最直接。 D.土壤污染的治理目前还没有可行办法。
答案:B 本题如果换一种问法――“为什么有的专家说,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就变得太简单了。抓住后面两分句所阐述的原因――土壤污染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清除――就能迅速得出答案。
2004年的15套高考试题中没有此类题型,师生备考时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3年春季北京卷第13题、2002年夏季北京卷第12题、1996年全国卷第21题(此题难度较大,平时训练几乎没有学生选择正确)。
3.依据某一结论选择得出结论的原因或依据(证据)的正确判断 此种题型一般以“选择不能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证据)或原因的一项”的形式出现。正确的答案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得出结论的原因或依据(证据)一般有明确的表示,而唯一不能作为得出结论的原因或依据(证据)的选项又往往夹杂在陈述原因或依据(证据)之中。考生必须理清前后的因果关系,尤其要注意那些说明原因或依据(证据)的标志性词语,才能得出正确选项。
例一:(2004年全国卷二第7题)根据文意,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