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语文复习 > 高考作文技巧 > 文章正文

古文阅读与解题

时间:2009-11-02 11: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十年来,语文高考各知识点检测命题形式与内容上虽几经变化,但文言文阅读考查却总是变中求稳,有律可寻。我谨对近五年来高考文言文部

十年来,语文高考各知识点检测命题形式与内容上虽几经变化,但文言文阅读考查却总是变中求稳,有律可寻。我谨对近五年来高考文言文部分的设题情况及解题技巧作一粗略分析以供众考生参考。
一、读透原文
读透原文是解题的关键,考生接触文章以后先测览文章1-2遍,先求“通达”,即对文章中的基本名词术语例如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其他文化习俗名要心中有数,接着可凭借设题内容进一步确定文章中的精读,跳读部分(设题部分要细读、防陷阱;未设题部分可粗读、不多纠缠),据此文章的基本情节,内容已经有了粗略了解,可再次借助最后一个题点的设题内容,进一步解决尚未落实的疑难情节。这时,解题的时机基本成熟,可进入作答各题点阶段。
二、明确考查内容,谨防设题陷阱
1、考查常用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一般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而命题者通常将甲语境中的义项移用至乙语境从中混?考生视觉,造成错误。例如“尝置二簿识民善恶”(《资治通鉴》)“识”;识别。在古汉语中“识”有两音,念“shi”时有“知道”,“识别”“见识”等义项;而念“zhi”时有“记住”、“标志”等义项,本例题中的“识”应念“zhi”取“记住”义项。又例如2002年高考第11题“(广)专以射为戏竞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古汉语中“竟”有“竟然”、“自始自终”等义。要判定其正确义项,只要把备选义项代入原文原句,结合上下语境义,如果造成上下语意不畅或矛盾者,那么可断定使用该义项必然有误。如将上例中的“竞然”义代入原句,全句意思为“李广竟然因此死于射箭”,显然与后文“李广自杀身亡”矛盾。
由于部分实词的词义古今有较大差异,命题人有意将古义译为今义而迷惑考生:
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家”家庭,这里明显用今义取代古义。春秋时期,大夫受封的城邑,叫采邑,这便是大夫的家。原句中的“家”是指大夫的采邑,而非现代汉语中家庭的“家”,所以,“以御于家邦“应译成进而治理自己的采邑和邦国。”解答此类考点,一般考生总是先确定词汇的现代汉语义,用现代汉语义去估测句子的语境义,这种思维容易形成一种定势难以自拨,我觉得解题还是要立足文章的整体才有较大的视觉能力,在字词前后语境上多分析就不易出错。
2、考查常用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作用
该题点设题通常采用如下形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身我立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干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002年高考第12题)
这种设题形式的四组备选句子,每组各有一句出自考生熟知的教材中,命题人有意让学生凭借已有的思维优势去推断查核另一陌生的知识内容,体现了“课本知识,课外设题”的精神,这说明平时文言文字、词教学要严谨到位,学生学习要务实勤奋。
3、理解并直译文中关键性句子
2002年高考该题点考查形式由往年的客观选择改为主观直译且置于Ⅱ卷中的笔试中进行。直译文句对考生无疑加大难度,因为以往的客观选择题,考生往往不排除利用猜押的思维心理得出答案的可能,而主观直译却要求考生要具备娴熟的语言表达基本功,否则译文非不通达即不得体。
一般说来,翻译句子有提供比较详细的语言背景,如2002年高考文言译句是Ⅰ卷中语段内容的延续,所以译句子对考生来说实际上是在原有的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具体说就是对古汉语字词的再度考查,如何译好句子,我认为:
(1)译好古义:
例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曹刿论战》)要译成“下了战车、察看齐军战车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掺望齐军败逃情况。”如果把“下”译为“俯下身子”、“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就错了。(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