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8)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⑦段的叙述来看,可知前人北移荔枝均未成功。 B.作者对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介绍均提出异议。 C.根据介绍荔枝的书来推测:荔枝的品种可能超过32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⑦段的叙述来看,可知前人北移荔枝均未成功。
B.作者对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介绍均提出异议。
C.根据介绍荔枝的书来推测:荔枝的品种可能超过32种。
D.作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能够做到。
答案讲解:
1.B “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这是事实,可作为“荔枝原产于我国”的依据,但“少有人说起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外界几乎不知道这个事实,就不能作为依据。
2.C A项中说“古代介绍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原文说“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这两者的表述不同。B项中说“蔡谱也是世界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原文说“蔡谱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果树志”和“树志”的外延是不同的。D项中说“陈谱中记‘陈紫’荔枝”,根据上下文来看,“‘陈紫’荔枝”记载在“蔡谱”中。
3.A 第②段说明荔枝壳的特点的原句是“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运用了比喻说明(打比方)和解释说明的方法,没有定义说明。
4.B 作者对“瓤肉莹白如冰雪”的描写持肯定态度,据此判断B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清高是褒义词,但也不算很高的评价,然而古人评定清高却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相当模糊。这种情况结合实例来看比较清楚。例如李白,只做过短短一段宫廷诗人,还敢公然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本人又很希望得到清高之名;然而他却终于未成公认的清高样板。原因可能是他有时用世之心过于急切,又极为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风度;而且他有了做官的可能便得意地声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没了官做则又傲然声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诸如此类的话,就很难和清高挂钩了。不过,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不但形象思维功夫好,而且天真罄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没成为公认的清高样板,对他来说也算不了什么。至于孟浩然,他本来也是想做官的,试看《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他在写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雄劲的名句后,接着就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求援用世之心极为明显。后来做不成官,还不无牢骚,所以说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之类的话。但孟浩然一生既未做官,而且《唐书孟浩然传》还记述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同赴京师,欲荐于朝廷;可是孟浩然却因与故人喝酒喝得高兴,竟至失约,还说“业已饮,何恤他!”可见他对做官也有不在乎的一面。特别是归隐之后,在寂寞心情中,也多有恬淡之意。这样看来,孟浩然是理应成为一个清高样板的;而且有人也的确这样认为,试看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醉月”句用《魏志徐邈传》典,暗指孟浩然因剧饮违韩朝宗之约事。)可见在李白心目中,孟浩然的清高是极为突出的;然而孟浩然在历史上却仍然不是公认的清高样板。由此可见,对清高的评论是既严格,又模糊的。
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批判,但是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未降低。至于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种种价值观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从抽象的道理上说,清高似乎与市场经济几乎是绝不相容的;但实际情况却使人感觉到清高的概念所包含的某些内涵,其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正反互补思想的奥妙。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那么保留一点清高的气度,也不失为一种精神安慰,至少能减轻一点心理平衡。就是对发财致富乃至既富又贵得人来说,倘若能够将一点清,讲一点高,对人对己也是没有坏处的。也许,这就是许多人不愿彻底扬弃清高这个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并继续有意无意地维护其价值的原因。(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