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物理复习 > 物理学史 > 文章正文

物理教学大纲和物理教科书的建设与发展(2)

时间:2009-11-02 11:37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第二部分是精简纲要的细则。它依次列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讲解的深广度等。如初中部分的细则五中1.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只用仪器表演,不要用数字演证。再用涂蜡的方木块浮在水上,加以计算和说明。又如高中部分的

  第二部分是精简纲要的细则。它依次列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讲解的深广度等。如初中部分的细则五中1.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只用仪器表演,不要用数字演证。再用涂蜡的方木块浮在水上,加以计算和说明。又如高中部分的细则五二中3.光的偏极化(即偏振现象编者注)光波乃横波,用电石铗试验光的偏极化。并借用栅栏杆格绳索上的波动作比喻,来推断光波是横波。偏极光镜解释平面偏极化的作用是不必要的等等。使教学有一个大致的讲解范围,并给教学方法以适当的提示和启发。

  实行精简,一方面固然来自学习苏联的影响,因当时苏联十年制中学物理教学是实行五年一贯制的,所以其初、高中物理课本的内容重复的就少得多。另一方面,我国初、高中是分段的,物理教材是参照欧、美、日的课本编写的,初、高中物理教材之间的关系是同心圆放大,内容陈旧庞杂,重复多,又严重脱离我国实际。所以学习苏联,就意味着把初、高中物理教材中相同的部分去掉。初中已讲过的,如汽化、热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速度及反射、电磁的相互作用等,高中即可以从略。这实际上,也是当时能尽快达到精简的一种办法。但由于草案本着初、高中两级中学的制度暂不变更的原则的同时,本着还要尽可能与中国生产建设实际结合和编辑最近物理学的基本新知识,如声学部分添了乐学和乐器的知识,电学部分增加了电流振动和无线电的原理。因此,精简以后的初、高中教材仍保持两个圆周的循环重复,教材实际上也是精而未简,并且由于增加了新知识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所以纲要印发以后,各地认为学生学不完,教师教不完的呼声仍然很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①

  为了有一个新的教材来代替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教材,从1950年10月开始,中央教育部组织力量编订《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经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讨论,并于1952年3月印行。该物理课程标准(草案)的制定,当时参考了凯洛夫等的《教育学》共产主义教育目的与任务一章。并以苏联的物理教学大纲与东北地区普通中学自然各科课程标准纲要草案作为参考资料。②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的教学目的:③

  初中:

  1.了解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理现象及其简单的相互关系,以获得有系统的知识;

  2.了解简单的物理仪器和有关的物理器具之构造与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3.培养从实际出发,以观察现象而获得正确认识的能力;

  4.通过课外作业与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高中:

  1.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与思考方法及其主要应用,为有关各部门学科之学习建立基础;

  2.用实验方法考核物理现象间质与量的关系,使理论与实际一致;

  3.通过物理学对自然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课外作业与活动,以增进学生的工作技能,以启发其创造力。

  从上可见,初中教学目的中的4和高中教学目的中的3、4都是解放前所没有提及的,其中特别是通过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解放后的一大特点。

  该课程标准的另一特点,是初步改变了解放前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同心圆放大的做法,以使初、高中的物理教学内容改变为螺旋式上升。例如运动学的知识,初中只讲匀速直线运动,高中讲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圆运动;动力学的知识,初中只讲牛顿第一定律,高中讲第二和第三定律等等。此外,物理教学内容还兼顾了初高中毕业后就业与升学的这两个方面。

  在教育部编订《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的同时,1950年9月,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于是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并由该社开始组织编写中学物理课本。1951年3月,由陈同新、许南明编写的《初中物理学》上册出版。同年8月,下册出版,并从1951年秋季开始供学校使用。1952年8月,《高中物理学》一册出版,这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一套物理教材。(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