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物理复习 > 物理学史 > 文章正文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

时间:2009-11-02 11:36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  20世纪,物理学成就辉煌.诺贝尔物理学奖,从一个侧面纪录了当代最优秀物理学家奋斗的足迹.值此世纪交替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

  20世纪,物理学成就辉煌.诺贝尔物理学奖,从一个侧面纪录了当代最优秀物理学家奋斗的足迹.值此世纪交替之际,我们编写这篇文章,对诺贝尔物理学奖作百年回顾,以飨读者。

  1901年

  伦琴(WilhelmConradRontgenl845~1923)因发现伦琴射线(即通常所说的X射线)以及对伦琴射线性质的研究,获得了第一届(19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5年11月8日,当伦琴用克鲁克斯管做实验时,发现工作台上的氰亚铂酸钠纸屏能发出荧光.他分别用纸和书本遮住纸屏,纸屏仍然发光.使伦琴更为惊讶的是,当他把手放在纸屏前时,纸屏上留下了手骨的阴影.经过反复的实验,伦琴认为从克鲁克斯管中放出的是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并把它命名为X射线(因为当时伦琴并不明白这种射线的本质,故用数学上经常使用的未知数符号X来命名.现在我们知道,X射线就是波长大约在0.01~50埃之间的电磁波).此后,伦琴发表了《关于一种新射线的初步报告人《论一种新型的射线》、《关于X射线的进一步观察》等一系列研究论文.伦琴还进行了X射线光源的研制,制成了第一个X射线管.

  伦琴射线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穿透性射线,它能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某些材料.在初次发现时,伦琴就用这种射线拍摄了他夫人的手的照片,显示出手的骨骼结构,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如今,X射线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医疗中广泛应用X射线作人体的透视;在工业中应用它作零件探伤等.

  为纪念伦琴对物理学的贡献,后人将X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并以伦琴的名字作为X射线和r射线等的照射量单位.

  1902年

  洛仑兹(HendrikAntoonLorentz1853~1928)与塞曼(PietrZeeman1865~1943)因研究磁场对辐射现象的影响、发现塞曼效应,分享了19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6年,塞曼利用一半径为10英尺的凹形罗兰光栅来观察处于强磁场中的钠火焰的光谱,发现光谱线在磁场中发生了分裂,这就是塞曼效应.洛仑兹用他自己所提出的经典电子理论部分地解释了这种效应。随后,塞曼又用实验证明了洛仑兹的推断。

  塞曼效应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实验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继1845年法拉第发现法拉第效应和1875年克尔发现克尔效应之后,物理学家发现的磁场对光有影响的第三个实例.它从实验角度为光的电磁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据,同时,塞曼效应也证实了电子论在理解光谱和原子结构方面的正确性,大大拓宽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领域.另外,塞曼效应的发现也可以说是1896~1897年间电子的4次独立发现之一,因为对于塞曼效应中辐射的负电粒子,塞曼计算的荷质比与汤姆逊在偏转实验中确定的电子的荷质比是一致的。

  洛仑兹是塞曼的老师.1885年,当塞曼进入莱顿大学时,他就在洛仑兹和昂尼斯的指导

  下学习物理学.洛仑兹是近代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除了磁光方面的贡献外,他还补充和发展了经典的电磁学理论,创立了经典的电子论;确定了电子在磁场中所受的力,即洛仑兹力;提出了洛仑兹变换,为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开辟了道路.爱因斯坦称洛仑兹为我们时代最伟大、最高尚的人;为了纪念洛仑兹的卓著功勋,荷兰政府决定从1945年起,把他的生日定为洛仑兹节。

  1903年

  贝克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1852~1908)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PierreCurie1859~1906)和玛丽居里(MarieCurie1867~1934)夫妇因在放射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杰出贡献,共同获得了19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6年3月,贝克勒尔发现,与双氧铀硫酸钾盐放在一起但包在黑纸中的照相底板被感光了.他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铀盐发出了某种未知的辐射.同年5月,他又发现纯铀金属板也能产生这种辐射,从而确认了天然放射性的发现.后来,居里夫妇将其称为放射性.现在,我们称其为天然放射性.尽管贝克勒尔当时错误地认为它是某种特殊形式的荧光,但天然放射性的发现仍不愧是划时代的事件,它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为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实验基础.(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