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物理复习 > 物理学史 > 文章正文

古代有关物理教育的思想

时间:2009-11-02 11:36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古代有关物理教育的思想  中国自远古以来,在教育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涌现了众多的教育家和实践家,形成

  古代有关物理教育的思想

  中国自远古以来,在教育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涌现了众多的教育家和实践家,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点和优良的传统。其中,特别是古代的教育思想,它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宝贵的教育遗产,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占有显著的地位,在日本、东南亚、朝鲜及后来的美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仅就墨翟、王充的教育思想和唐代的教育思想,作一择要的介绍,并简要联系当前的物理教育。

  一、墨翟的教育思想

  墨翟(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是春秋战国之际代表小手工业者和劳动人民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像见插页图1)。墨家的成员大多来自生产第一线,《墨经》是他们发掘墨翟思想的著作。其中,关于教育思想方面,也有一些影响较大的值得我们注意的论述。

  1.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墨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实际知识与技能,有兼爱的品德和能够爱利万民的贤士或兼士。所以在教育内容上,除了诗书以外,还注重生产知识与技能、军事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2.关于认识过程的思想

  墨翟把知识分为闻知(传授而得的知识)、说知(类推的知识)、亲知(亲身经历而得的知识)三种。他特别重视亲知,这对物理教学中要重视观察和实验具有启发性。

  墨翟还对认识的过程作了研究,其中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他的知的四要素和三表说。

  墨翟认为,人的认识形成有四个要素:这就是《经上》里说的:知,材也。知材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是所以知的主观条件。虑,求也。虑求是人的求知欲望。知,接也。这里的知仅指人同外界接触形成的感觉。同时,墨子还把各种感觉器官概称为五路,即通过过物的接知,是由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形成的感性认识:(古智字),明也。智明是指人们对事物深刻而明确的认识,是由过物到论物,即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显然在这里,墨子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是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并承认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①

  那么,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呢?他提出言必立仪,即他认为还需要有衡量的标准。他在《非命上》里写道:言必有三表(即三个标准),何谓三表?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利之者。②这就是说既要依据史籍上的古人的间接知识,还要用众百姓耳目所接触的实际经验予以验证,并要把它用于实际,观察是否于国家百姓有利。墨子在教育中提出了这三个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并用来教导学生获得知识,判断是非,对今天的物理教育,仍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3.教学理论

  墨家根据墨子的教学思想和他们自己的认识和经验,阐述了教学理论,这主要体现在他们提出的虽不全面,但有特色的教学原则上,主要的有:

  (1)因材施教,不叩必鸣。对于因材施教,墨家认为: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③即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叩必鸣是当儒家之徒公孟子对墨子说到君子恭己以待,问焉则答,不问焉则止,譬如钟焉,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儒家态度时,墨子便明确表态,虽不叩必鸣。墨子主张对来求教的固然要教,对不来求教的也要主动去教,即教师应有以教人为己任的精神。由于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自己提不出问题,应该说,这种精神特别对于物理教师,是更应该具备的。

  (2)以名举实,察类明故。这是墨家在名实关系中的辩证法,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取验名的观点,取就是动手行动。已认识到行动可以检验认识。

  (3)以本约末,量力所至。这是墨家对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其一、博乎道术,无务杂知。其二、深浅适度,繁简得当。其三、同方而取,不择小溪。

  (4)言行一致,合其志功。墨子说士虽存学,而行为本焉。他在教学中强调知行一致,志功统一,即考察言行的效果,既要看主观的志,又要看结果的功。所以,他提出言必信,行必果;强力而行,不敢怠倦;意志锻炼,强化意志;合其志功,明辨志功。要求学生说话要能实行,不能实行的话就不要多说。也要求学生严格锻炼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他说:志不强者智不达。雄(勇)而不修者,其后必惰。这些教学理论对于注意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物理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