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关物理教育的思想(2)
此外,墨子还重视社会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例如,他以染丝为例,来比喻人格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因此他主张选择良好的环境和仁义的朋友。 二、王充的教育思想
此外,墨子还重视社会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例如,他以染丝为例,来比喻人格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因此他主张选择良好的环境和仁义的朋友。
二、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公元27年97年)是我国汉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充像见插页图2)。他好博览而不守章句,非常勤学,因此能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王充所著的《论衡》,内容十分丰富,可称是中古时期我国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教育思想方面,他对理学教育中虚妄、繁琐、僵化的弊端进行了大胆而深刻的揭露批判,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论述。
1.教育的价值
王充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够陶冶儿童的本性,发展人的才能,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学问日多,简练其性,雕琢其材。培养既能知大圣之意,又能晓细民之情的人才,而且这样的人才,应该还是其身简练,知虑光明,见是审非的。可见,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国为事的贤人君子。
2.教学原则
王充对教学和学习有其独特的见解,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远见卓识。
(1)以心原物。王充认识到只凭感觉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可能产生假像或错觉。他说: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说明王充已认识到由于人的生理条件的限制,所以听觉、视觉之所及是有一定限度的,许多事物不能直接经验,即便直接经验,也往往会产生假像失真。因此,还要经过演绎推理,即理性思维的过程,王充称此为以心原物。王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效证的观点,他说:事莫明于有效,事莫定于有证。认为判断是非、真假,还应该经过事实的验证才能相信。
(2)主张循序渐进,提倡勤学不舍。王充主张学习必须立志发奋,力学不辍,才有成功的希望,他说: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并指出学不宿习,其进锐者退速。要求人们不要一曝十寒,企图一蹴而就,而要踏踏实实地循序渐进地学习。
(3)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王充认为学习要有创造、有新意,要追根求源,务求甚解。
(4)提倡博达疏通,主张学为世用。王充说: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夫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其于道术,无所不包。方能才高智大,又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圣人作经,贤者传记,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也。可见他已不仅意识到知识的力量,而且认为获得知识的目的,是治世救民。在物理教学中要扩大知识面,要有利于改造社会、教育学生,其中不无继承和发展之处。①
三、唐代的教育思想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经济最繁荣时期,也是封建主义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以,唐代积累并创造的培养科技人才的宝贵经验,曾使我国在古代人才群体中大放异彩。因此,唐代的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意义,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值得我们重视。
1.教育思想
(1)科技人才的规格。唐代不少科学家在科技教育中,对科技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规格都很重视。例如,医学家孙思邈在总结医学实践基础上向后学者郑重指出,要掌握医道,必须做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②这里智圆,指知识丰富而又有智谋,能做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行方,指行为方正不阿,即不为利欲而偏离正道,也不因坚持正义而感到忧惧不安。又如史学家刘知几,在关于史才的论述中指出,史有三长,才、学、识,也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贷,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器,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③这种思想在当时就被视为笃论,与孙思邈对人才的要求,正相呼应,对后世影响很大,可谓是有关人才结构的重要论述。
(2)科技道德教育。唐代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工匠在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艺的同时,大都十分重视进行科技道德教育,十分注重培养科技人才的专业品德。当时,他们已认识到科技工作者德高术精可以造福百姓,若德劣术高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把确立献身科学事业的理想,以服务于天下国家为目的,作为科技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要求后学济扶苦难,不怜富憎贫,不淫声色,调和心性不乍嗔乍喜。①这在今天来说,就是在物理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和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