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大纲]高考能力测试历史基础训练(2)
C.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政权 D.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 13.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
C.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政权
D.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
13.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乎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14.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诸项法令中,对其革命纲领未真正实施的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5.武昌起义胜利的客观条件是
A.黄花岗起义巨大影响
B.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
C.湖北自然灾害严重
D.新军中革命党人增多
16.《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当时,其本质意义是
A.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力
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D.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17.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与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的传统影响 B.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C.中外反动势力的破坏 D.资本主义力量弱小
18.袁世凯上台后初期,中国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宽松局面,其重要原因是
A.人们的民主意识强烈 B.各种政治力量的制约
C.袁世凯当时倾向于民主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9.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成败的结局主要取决于
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工作
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
C.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
D.革命党是否采取武装斗争形式
20.“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
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
C.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
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来源:360高考-高考
21.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过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这表明孙中山
A.尚未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B.正确揭示了近代军阀割据问题
C.断然决定同军阀彻底决裂
D.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22.美国支持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的根本目的是
A.避免战火燃及中国 B.扶植黎元洪当总统
C.抵制日本在华势力 D.抵制段祺瑞扩张势力
23.1915年12月西南军阀支持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又支持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1918年又与直系军阀串通排挤孙中山,南北议和。这些情况表明
A.南北军阀是根本对立的
B.革命派可以同军阀结成可靠同盟
C.军阀集团对革命派的根本立场不断变化
D.封建军阀借革命势力维护自身利益
24.日本政府在《二十一条》中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与他国”,其实质目的是
A.欺骗国际舆论
B.立法形式保障中国领土不被列强占领
C.充当北洋军阀统治的靠山
D.妄图独霸中国,排斥列强
25.宋教仁案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日、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
B.共和与专制的斗争
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D.权力之争
26.二次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的性质问题 B.人心向背问题
C.国民党自身的局限性 D.双方力量对比问题
27.下列关于北洋军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
B.建立者是袁世凯
C.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利益(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