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12年夏季高考试题专家评析(二)(11)
选择题第三题,以某区域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为信息载体,要求考生能够判断图中侵蚀面、沉积岩和岩浆岩形成的条件及先后顺序。考生应该清楚:地层在抬升的情况下,遭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侵蚀面;在地壳下沉时,接受沉积而
选择题第三题,以某区域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为信息载体,要求考生能够判断图中侵蚀面、沉积岩和岩浆岩形成的条件及先后顺序。考生应该清楚:地层在抬升的情况下,遭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侵蚀面;在地壳下沉时,接受沉积而后慢慢形成沉积岩;图示该区域的岩浆在最后侵入,冷凝后形成花岗岩。该题将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与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考核,对考生综合把握这部分内容提出了较高的思维层级要求。选择题第4~6题组,旨在让考生通过地面天气形势图中风向分布规律和突变的特点,让考生首先根据锋面两侧风向迥然不同的知识确定锋面的位置,其次判断两处锋面的性质,然后调动不同类型或性质的锋面对天气有不同的影响等内容来回答问题。整道试题思维链的各节点(风向气团锋面天气)环环相扣:不同的风向产生不同性质的气团,不同的气团相遇产生不同性质的锋面系统,不同的锋面系统造成的天气现象又不一样。体现出自然地理问题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这比平时考生所练习的此类题目的思维要求要高。第5题所考查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虽多次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但今年的试题设计,将遥感技术放在设问中,考查的是其在科学考察过程中的具体功用,考查的思维层次也较往年高。
综合题第26题,一改往年对区域地理考查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即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围绕该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诸多方面进行扫描式地考查),转而注重对一个区域内某一主题要素进行梯级式、深层次地考查;试题设问层层递进,具有很强探究性。要求考生能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循着设问的引导,一步步探究和分析区域问题,试题对考生地理思维过程的考查要求较高。题目各设问之间都有一定承接关系:第一问表面上是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实则让考生明晰该区域东西侧河流所流经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由此引出第二问设题背景及问题:辽河干流水量主要来自其东侧支流、泥沙主要来自其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并让考生分析此现象产生的自然原因,第一设问中的地形因素也是第二设问答案的一个要点。通过第二问看出的辽河是条含沙量高的河流又为第三问分析某些河段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的原因打下伏笔。在第三问的答案中河流泥沙淤泥旺盛,河床抬高这一要点就是从河流高含沙量这一特征得来的。试题中第二问和第三问所设问题看似让学生分析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实则隐含着该流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河流泥沙含量大、水量少,通航能力差,工农业发展造成该流域缺水严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第四问河道整治工程丁坝的作用、第五问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并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该流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最后两问是对前面三问隐含的生态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措施及其意义。整道试题从影响水系发育的地貌背景,到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剖析,再到水问题以及水生态、水经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辽河流域的水这一区域地理环境的主题要素展开,让考生不断进行区域问题的分析、演绎、归纳和探究,完整地展现了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全过程。
五、关注时代热点,渗透地理思想
关注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今年的地理试题中隐含了诸如科学考察、我国的人口问题、水资源开发及水环境问题、国家大型工程的建设、城市化发展等一些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渗透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如选择题7~8题组中关注的中国人口问题:人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中国人口的增长模式在短时期内完成了从高低高向低低低的转变,人口的发展与布局呈现出增长数量大和老龄化程度快速增长的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红利与未富先老成为中国社会谈论的热点问题。综合题第26题(5)小题,通过分析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引发考生对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思考。第27题则着眼于中国城市化这一长期的热点问题,通过江苏省与贵州省城市化发展的对比,论证和探讨了我国近30年来沿海与内陆地区城市化发展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考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自身的发展,关心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新进展与新成果,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