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最新信息通报会纪要(7)
时间:2010-01-20 22:5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次
3.现代文阅读方面,变化最大的又是文学作品的阅读。 4.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测试要求,要强化文体意识。不但文学作品阅读与另两类文本阅读要求不同,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也强调“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现代文阅读方面,变化最大的又是文学作品的阅读。 4.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测试要求,要强化文体意识。不但文学作品阅读与另两类文本阅读要求不同,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也强调“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5.种种测试要求中,有的颇为新颖,如探究就是这样;有的又颇为传统,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等就是这样。 6.部分考生的附加题,最主要的也是现代文阅读问题。 7.在某种意义上,试卷结构的变化也因阅读方面的变化而起。 第三个问题:文学作品阅读中有许多模糊性的试题,该怎样下手作答? 这主要指的是鉴赏性的试题。 有的题目有明确的指向,如江苏07年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耍链费胳臂,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但是,有的题目却似乎问得模糊,例如: 1.江苏07年第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选取了麦收情景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浙江07年20题: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参考答案: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3.2007年全国卷一: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第五段文字是: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又一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好处:基本相同。 4.2006年天津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相关专题: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利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