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历史必须关注的十个问题(5)
4、中国与东亚的和、战,特别是抗战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 (2006年北京卷第19、20、21民族主义和民族问题;2005年全国卷Ⅲ第37题对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认识评价题。)
4、中国与东亚的和、战,特别是抗战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
(2006年北京卷第19、20、21民族主义和民族问题;2005年全国卷Ⅲ第37题对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认识评价题。)
来源:360高考-高考
八、和谐社会
1、历代缓和国内矛盾的政策及其作用,尤其是盛世出现及其与之的关系。联系世界史相关内容综合分析。
2、中国历代的和谐思想。
3、关于民族矛盾的缓和问题。注重中原政权调整政策,缓和与边疆政权的关系,以及边疆政权主动调整政策与中原政权缓和关系。用和平手段解决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如汉、唐、两宋、明清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异同、原因及其影响。
4、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不足以及应对措施。
5、中国史、世界史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的表现及启示。
九、多极世界与单极世界问题
1、世界史上的单极与多极世界问题。如:以英国为主的英法两极、英美两极、英法德多极、美苏两极、多极化趋势下的“一超多强”等,该问题可对应思考当今中国的外事政策:争取多极化世界。
2、中国古代史上的多极与单极现象。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等多极现象。春秋战国到秦的统一、魏晋南北朝到隋朝的统一、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的统一等从多极到单极的现象。
十、文化的交流与中西文明的对话问题
1、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华夏族的农耕文化、北方的游牧文明与中原的农业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如2006年全国卷第37题中华文明题;第39题对外开放题。
2、18世纪中西文明的表现及特征;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明清(前期)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为何又夭折?
3、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如2006年天津卷第37题,就是考查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
4、全球化趋势下人类文明继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20世纪的战争与人类文明。如2006年北京卷第37题中西文明。
6、技术的创新问题。注重思考为何在某个朝代创新比较多;结合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考当今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也可与世界史相关历史时期的技术创新问题相联系。(2006年四川卷第39题以“在人类社会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过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来彰显走科技创新的强国之路的主旨。)
来源:360高考-高考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