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三)
第三: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实质是政治民主化 一、史实 1、政治民主化的开始——维新变法运动来源:www.examda.com (1)基础知识(兴
第三: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实质是政治民主化
一、史实
1、政治民主化的开始——维新变法运动来源:www.examda.com
(1)基础知识(兴起背景、进程、意义、败因、教训等)
(2)比较地主阶级洋务派、顽固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点
(3)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来源:www.examda.com
经济基础: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中国民资虽有初步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社会基础:日本的改良派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反封建力量;中国维新派则脱离了人民群众
思想文化:日本民众较早地接触西方文化;清政府在文化上严格限制,中西文化交流几近断绝,对民族危机并未作深刻思考
领导力量:日本是在民族危机,幕府统治危机下,由商人、新闪地主、资本家与中下级武士和部分要求改革的大名进行的;中国是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进行的
改革前提:日本经过了武装倒幕发起的;中国变法前没有经过政权的变动
国际环境:日本当时正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瓜分世界的高潮尚未闪起,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斗争也为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中国此时已处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已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他们不希望中国真正强大来源:www.examda.com
2、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辛亥革命
(1)基础知识(兴起背景、兴起、发展、高潮、失败、败因及历史地位)
(2)三民主义的含义及评价
民族主义:内容(略)评: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没有明确反帝,容易产生排满情绪
民权主义:内容(略)评:这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但它反封建是不彻底的。
民生主义:内容略,评;这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了民资希望解除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的革命纲领;但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正确评价“新政”和“预备立宪”
①主观目的的反动性
②活动本质的落后性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
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
(4)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点
①领导者不同
②性质不同
③政策的内外侧重点不同
④ 历史地位作用不同
二、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中国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
这一时期发生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的建立。此后,虽然发生过两次复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历届民国政府不论封建军阀如何独占鳌头,但不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参与了政权。
19世纪末的清末新政也是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侵略的鞭挞后,为巩固统治而被迫进行的改革。就其性质而言,不言而喻应是资本主义的或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在清末新政中形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矿权、路权等,他们虽然反对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到拒绝后,便转而加入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