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高校:北京中医药大学解读及报考指南
中医医术又称为“岐黄之术”,中医药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 “青衿之岁入医门勤求博采、饱学之时施仁术厚德济生”
中医医术又称为“岐黄之术”,中医药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
“青衿之岁入医门勤求博采、饱学之时施仁术厚德济生”。一代代有志于将中医药发扬光大的热血青年,汇聚于首都岐黄学府,阅览浩如烟海的各家经典,体味奥妙无穷的辩证论治理论,聆听形象生动的脏腑经络学说,探究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
大师云集岐黄学府
位于北京北三环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其地不广,其楼不高,但是每年都有不少高分考生慕名而来。在前些天举办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中,一位北京四中考生的家长就属于这种情况。她的孩子从小就热爱中医,上初中时就阅读《本草纲目》,翻看书中的药物及药用价值。孩子一模考了630分,想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
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刘雯华介绍,这些孩子从小就对中医药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看重的是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很多考生和家长被中医药大学所吸引的原因是“大师云集”。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
这里,中医学界大师云集。半个多世纪以来,任应秋、秦伯未、陈慎吾、刘渡舟、董建华、王绵之、王玉川、颜正华、程正德、刘弼臣等著名中医学家都曾在这里执教、生活;王永炎、肖培根院士在此长期执教。这些名医大家继承和丰富了中医学术思想,形成了学校浓厚的中医底蕴和研究中医的理想氛围。
漫步校园,“名师大讲堂”、“岐黄讲坛”系列讲座的海报比比皆是。校园西门旁一张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贺娟教授主讲“道家思想影响下的《黄帝内经》”的海报前,一位正在记录讲座时间和地点的同学说,自己为能在这样的中医药最高学府里聆听大师教诲而自豪。
诵读经典是种习惯
博物馆前的小花园里,教学楼旁的空地上、操场上……每天清晨,中医学专业学生在上课前大声诵读经典,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道独特的风景。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专业的大一学生袁伟畅说,《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书中篇目是他们经常诵读的内容。
除了晨读,学校“仲景协会”的同学们还有晚读。他们在每天晚饭后坐在食堂里大声朗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琅琅书声声声入耳,篇篇经典字字关心。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研习古圣先贤的睿智思想,研习博大精深的医术药理和中医文化。阵阵读书声在校园中回荡,铿锵有力的名篇经典启迪着同学们求学求知的心灵。
《医古文》一直是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同学们学习医学文献,不仅能够提高阅读古医书籍的能力,还能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中的一些医学知识,只有经过一遍遍阅读、背诵,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学校不只开中医课程
上中医药大学,是不是只学中医药知识,将来都要做中医呢?其实,这是一些考生和家长的误解。翻开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招生专业目录,除了中医、中药、制药工程等中医药类专业,还包括公共事业(卫生事业)管理、工商管理(医药企业)、英语(医药)、法学(医药卫生)、护理学等专业。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人才并不仅仅是医生,一些相关专业的复合型毕业生也是用人单位亟需的人才。因此,学校根据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既培养中医药行业专业人才,又培养为医药行业服务的人才。例如,英语(医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英语功底,又具备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在医疗卫生行业从事信息咨询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该校培养的法学(医药卫生)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必要的医药卫生知识,能应用有关法律知识办理医药卫生领域相关法律事务,解决医药卫生领域法律纠纷等。(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