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指南
高考填报志愿指南1、避开误区,理智客观。高考填报志愿要不仅凭高考成绩与名次选择相应学校或专业、不因为是名牌大学而报考、不因为社会上普遍认为该校一流而报考、不因为自己喜欢某大城市便选择该城市的大学、不因
高考填报志愿指南
1、避开误区,理智客观。高考填报志愿要不仅凭高考成绩与名次选择相应学校或专业、不因为是名牌大学而报考、不因为社会上普遍认为该校一流而报考、不因为自己喜欢某大城市便选择该城市的大学、不因为是自己理想的学校便什么专业都报、不以现在就业率高为由选择专业、不以考试分数相当为理由报考并无什么兴趣的专业、不在教师的劝说下报考某校或某专业、不因为好朋友报考自己也盲从、不能由父母包办。
2、知彼知己,立足长远。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必须详细了解欲报考专业的实质性内涵、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就业与升学以及研究领域、师资队伍、科研特色等等。在充分了解大学的特点与自己的特长之后,就要明确奋斗目标: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潜能发展的四个重要因素是:学科兴趣、生涯动机倾向、能力发展的优势所在以及自己的个性禀赋特点。对于大部分考生及家长来说,还有更多的因素要考虑,但无论如何你必须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3、正确对待冷热。有些家长和学生,并没有强烈的专业爱好倾向,他们取舍专业的标准是专业的就业行情、市场冷热。有的家长依据的是近年来就业率和就业去向,这些对于未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关注行业的社会需求,可能比现实的数据更有效,也许就在三四年后,热门成冷门,而冷门却开始吃香。这在近十年的农(业)、林(业)、医(生)、(教)师的冷暖变化表现得很突出。因此热门与冷门是相对而言的。
4、慎重选择第一志愿。高考填报志愿,其实就是在填报第一志愿。从录取院校看,绝大多数招生院校都希望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从录取程序上看,首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从近几年录取结果看,绝大多数院校(专业),特别是重点大学、热门院校、热门专业第一志愿的录取率为85%以上,有的已接近100%。
5、拉开梯度,横纵兼顾。安排设计好第二三志愿,会达到拾遗补缺的目的。一般说来,一志愿报考名牌院校,二三志愿可选择非名牌;一志愿选择京内或大城市院校,二三志愿可填报外地或偏远地区院校。如果缺少梯度,二三志愿就会形同虚设。经验证明:志愿间以拉开20至50分的间隔为宜,志愿间梯度越大,保险系数越高。在填报第二、第三志愿时,还要认真阅读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详细了解院校是否接收第二志愿考生、接收条件有哪些,如名额、比例、分数级差、各专业录取的办法等,再进行填报。
6、综合兼顾,统筹考虑。高考填报志愿要综合考虑和研究很多因素:一是升学:重点考虑这一因素的考生或家长,一般是高考成绩不理想又希望尽快升学的考生,把保证被录取作为第一目标,其他因素放在其次。考生报志愿在保证能被录取的情况下,还应该考虑如下因素:一方面,在有限的选择中,去选择更适合潜能发展的专业,这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虽然不能进入符合自我潜能发展的最佳专业,但如进入相近专业,同样为今后的最佳专业方向的发展打下基础,再通过考研、读博得到修正。二是就业:这往往是一类很有把握上线被录取的考生,把将来毕业后求职是否方便放在第一位。这几年我国的职业需求情况变换很快,甚至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孩子苦恼,家长痛心。有些家长过于把这个因素放在首位,而忽略个人的潜能发展,将会得不偿失。因为职业特点变换很快,难以把握。三是省钱: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一般要考虑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金、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而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如果自己的潜能发展的确可以在这样的院校找到相应的专业,那是最好不过了。但如果和自己的潜能发展太背离,也许需要慎重考虑。
7、掌握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的报考技巧;其次在院校志愿分数级差不适用,以及许多院校没有规定院校志愿分数级差的时候,牢记采用梯度报考非第一志愿的前提条件,即所报院校必须在前3年的第一志愿投档不足或严重不足;至少是该院校在前一年的第一志愿投档不足或严重不足,或者是考生能判定其当年的第一志愿投档不足或严重不足;再做到使志愿之间保持一定的梯度。(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