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考生家长焦虑 谁得了“高考焦虑症”
东北新闻网讯“我不是给孩子咨询的,是我自己需要帮助。”在盛京医院3日举办的一场针对考前减压的心理咨询活动中,一些家长竟成了主角
东北新闻网讯“我不是给孩子咨询的,是我自己需要帮助。”在盛京医院3日举办的一场针对考前减压的心理咨询活动中,一些家长竟成了主角。专家指出,家长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的前提是自己先摆正心态,理性面对中高考,否则家长可能为孩子考前焦虑推波助澜。
在咨询会现场,刘女士显得紧张而疲惫。她告诉记者,孩子在不久前结束的模拟考试中发挥失常,让她非常担心。最近,她常常忍不住去学校看孩子,一看到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事就十分着急,但又怕影响孩子心情而不敢表现出来。这种紧张的情绪积压在心里,让刘女士精神恍惚,工作时经常出错。据盛京医院主治医师夏静介绍,前来咨询的人中,家长超过三分之二,其中大部分都表现出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主治医师夏静指出,一些考前焦虑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都是出在家长身上,要想解放孩子,必须先解放家长,家长能够成功减压,孩子的压力自然就没有了,因为孩子的压力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家长。孩子出现的一些症状,其实一点都不可怕,再正常不过了。主治医师夏静建议考生家长,考前家长应该首先放下自己的心理包袱,从三方面入手帮助孩子备考。首先,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不要一听到不符合自己意愿的话就批评。第二,多鼓励孩子,指责会产生挫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负面影响,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保持良好心情和精神状态。第三,制定合理的期望值和目标,这样可以保持家长和孩子的平和心态,减少双方的挫折感。
相关链接:
高考将至,考生家长如何应对
一、家长适度关注
家长的行为及情绪表现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心理变化,因此,家长应营造一个适合于考生学习习惯的家庭备考氛围,以乐观的态度积极与考生进行有效沟通,尊重考生的意愿,多激励、赞美和肯定考生,增强考生的自信心,并允许考生面对压力时的情绪宣泄,做好后勤工作,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以下4点尤其需要注意:
1.不要剥夺考生的成人感。家长总希望考生将全部时间用于复习备考,因此,所有可能涉及到考生“浪费时间”的事情均由家庭包办代替。比如有的家长将水果削好、切块后用牙签扎好,一边在孩子身边盯着做练习,一边将水果放到孩子口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成人的意识很强,考生认为家长将自己幼稚化,心理受挫,会对家长的行为产生强烈不满。
2.不要片面追求营养口味。家长在考前极力为考生增加营养,一味追求高热量甚至补充营养液,改变考生日常的饮食习惯,致使考生偏食、消化不良,精神状态不佳。有的考生不得不采取药物治疗和卧床休息来调整身体的不适。
3.不要将家庭改建为监狱。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适于学习的宁静环境,拒绝一切访客、关闭家中所有的娱乐设备,如电视机、音响、广播,拔掉电话线,家庭成员之间说着悄悄话,过度的安静,也会引起考生的心理紧张。这样的氛围严重强化了考生的心理压力,致使学习不能集中,产生焦虑情绪。
4.不要强化高考意义深远。家长一有空就和孩子谈高考的重要性,将高考与考生的前途及生活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停地向考生灌输一种声音“考不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在社会上就难以立足,难有发展”。这些引导无形中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令考生如临大敌,焦虑增强,不能进行有序地复习和备考。
二、考生心理调节
1.平常心面对高考。无论在备考阶段还是高考过程中,以一颗平常心面对高考,才能考出好成绩。考生不妨认为高考只是对高中学习的一次全面考核,命运仍然在自己手中。只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无论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年龄有多大,都可以学习到需要的知识。
2.正视自己的水平。一些考生在备考期间设立了不现实的奋斗目标,选择不可比的参照对象来要求自己,试图通过三五个月的时间达到班或年级最好水平。因不切实际的目标,导致自己屡试屡败,雄心变灰心,自信心受到伤害。备考期间,考生应以自身或相当水平的同学为参照对象,随时发现自己的进步,满意于自己的变化,每天进步一点点,高考时才会有相应的成绩。(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