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政策的价值基础(2)
需要指出的是,价值问题虽然是政策制定哲学中一个受到广泛注意、并且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的主题,但价值研究中的价值不同于经济学所讨论的价值,它是指一个系统的偏好存在,它也暗含着决策者的价值偏好。因此,从价
需要指出的是,价值问题虽然是政策制定哲学中一个受到广泛注意、并且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的主题,但价值研究中的价值不同于经济学所讨论的价值,它是指一个系统的偏好存在,它也暗含着决策者的价值偏好。因此,从价值与决策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决策过程通常受决策者价值体系的制约。一定价值体系决定决策者的态度、信仰和原则,一定的政策也总是带有决策者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在:首先,政策制定者信奉的价值观不同,其要实现的目标便不同,因而所指示的行动方向也不相同,这就会影响到一些事关重大的政策的制定。其次,在确定哪些是需要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加以解决的问题方面,即在政策问题的认定方面,信奉不同价值观的政策制定者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第三,即使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为了同一个目标,持相同价值观的政策制定者在不同时期也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引导有关机构和个人采取不同的行动。
二、课程政策价值基础的制约因素分析
前已述及,特定的政策理论、意识形态及实践主体的需要和态度因素等方面制约课程政策价值基础,它们构成了影响课程政策价值因素的主观部分。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也影响着课程政策的价值基础,通常是指课程政策活动的事实之间的各种因素关系,即课程政策活动中不同实践主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基本问题和关系。这些问题和关系是对于课程政策过程内部联系的一系列事实判断,是对于课程政策进行描述性研究的结果,它构成了课程政策价值基础的事实依据。
首先,从课程权力及利益分配的调整来看,在调整过程中,涉及到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指导决策主体合理地处理和调整这些基本的全局性的关系的价值标准就构成了课程政策的价值基础,而协调这些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是课程政策活动的重要方面。课程政策价值基础的基本内容就是根据以上主体及其所构成的基本关系的价值需要并整合其他主体及其关系的价值追求所确定的。
其次,从课程政策的核心问题来看,课程政策要决定的是学校应该教什么,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一个价值问题。在选择应该教什么的过程中,必须作出大量的价值判断,事实上,任何国家的课程政策中都会涉及到对现存知识总体进行筛选和加工的要求,课程规划的基本过程就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从总的文化中选择课程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这里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在特定的社会状况中,为什么知识总体中的某些部分能进入学校课程,而另外部分却未能进入?其决定因素是什么?对此,美国学者MW阿普尔认为在整个可能获得的知识领域中,只是有限的部分被视为法定知识和值得传递给下一代的知识而进入课程,而且,一项知识无论对社会发展有何价值,无论在现存知识总体中处于何种地位,无论是否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都要经过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过滤,最终成为学校课程中的一部分。同样,德国课程论专家克劳斯韦斯法伦认为,学校课程的建构必须符合五个合理性,即依据法律规范的合理性,依据规范思想的合理性,依据教育学说的合理性,依据联系生活现实的合理性,依据规范平衡的合理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文化、课程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价值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是否认可、允许。也就是说,任何知识、真理、社会文化及学校课程都是社会制度化的产物。尤其是适应性的学校课程,其所传承的文化都是社会指定与委派的,只服从、服务于社会现实的政治文化或经济文化。课程中的目标、内容、活动的确定都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总的说来,社会中的价值判断影响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特别是在当代技术化和知识化的社会,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和知识水平、知识性质与获得社会利益和权力密切相关;课程对文化的选择与意识形态也密切相关,学校课程受到社会价值取向、规范、习惯的影响,在知识、权力、利益的分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此以外,课程往往被当作同化的机制,成为统一社会文化的手段。同样,教科书的编撰者在选择或撰写时不可能随心所欲,而是必须遵循课程目标所规定的价值要求,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履行着意识形态的守护职能。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实俯拾即是。在这里,我们可看到的是教科书这种课程内容在价值观念上与课程目标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吻应。(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