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物理复习 > 物理实验 > 文章正文

中国的第一枚导弹(2)

时间:2009-11-02 12: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有意思的是,自从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世界核大国就密切关注着我国核技术的发展。美国空军派出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多次潜入我国领空,企图窃取情报,但被我防空部队用导弹击落,先后击落了6架美国和台湾的

   有意思的是,自从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世界核大国就密切关注着我国核技术的发展。美国空军派出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多次潜入我国领空,企图窃取情报,但被我防空部队用导弹击落,先后击落了6架美国和台湾的侦察机。面对一次次失败,美英等国纷纷猜测我国正在加快进行核试验,但又断言我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研制成功小型化核弹。然而,他们又一次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我国科研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聪明才智,在研制小型核弹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周总理的担心

   两条战线取得的胜利,为研制导弹核武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央决定,将两弹结合,进行一次弹道式导弹核武器全程发射试验。1966年3月11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召开中央专委第十五次会议。周总理开门见山地说:今天的会议主要是讨论国防科委关于两弹结合试验的报告。

   按照报告中提出的试验方案,两弹结合试验将在我国自己的国土上进行。发射场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核弹的落点在新疆核试验场的沙漠深处。用导弹运载核弹头在本国国土上进行热核试验,这在世界核武器试验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连美国也从未敢在它的国土上进行这种试验。因此,当周总理的话音刚落,有人就问:是真试还是假试?周总理立即严肃地回答:当然是真试,一切准备工作在8月底完成。

   中央作出导弹核武器实弹发射试验的决定是建立在审慎和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之前,周总理多次召开中央专委会议进行研究。专家们认为,采用地面各种环境条件模拟试验和地下核爆试验,都不能完全模拟飞行过程中的真实状态,起不到综合检验的作用;采用飞行冷试验方式(即不配置真实核弹),也不能综合检验原子弹头在飞行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只有采用全射程、全威力、正常弹道、低空爆炸的试验方式进行热试验,既可达到试验目的,又符合实战情况。对试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专家们也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制定了应急对策。从导弹的可靠性及试验的安全问题分析,经过改进的导弹本身有自毁装置,如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不能正常飞行时,可由地面发出指令将弹体炸毁;核弹头有保险开关,如导弹弹体炸毁,因保险开关打不开,不会引起核弹发生核裂变。在会上,周总理对专家们说:进行这样的试验,我总是不放心,怕掉下来,二、七机部研究一下,七机部保证不掉下来,二机部研究万一掉下来,保证不会核爆炸。(注:二、七机部为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七机械工业部,前者为核工业,后者为航天工业。)

   毛泽东主席在听取聂荣臻元帅、钱学森有关这次核试验的汇报后高兴地说: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接着,毛主席又十分严肃地指出:一定要认真充分地作好准备,要从坏处着想,不要打无准备之仗。

   根据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各有关部门再次进行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对导弹和核弹头进行了各种模拟试验,采用安全可靠性强的发射方案,其核心是确保导弹按预定轨道飞行,在预定弹着点正常核爆,万一在飞行过程中发生意外,确保弹体及时炸毁,而核弹头不发生爆炸。

   导弹把原子弹打出去了

   1966年10月19日,在正式进行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前夕,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参试单位主管负责人和科学家开会,周总理激动地说:赫鲁晓夫不是说,中国10年内搞不出原子弹吗?可我们只用了4年就搞出来了。这是争气弹,争光弹!核爆炸成功后,有人攻击我们有弹无枪,无非是说我们光有原子弹,没有运载工具。我们要用导弹把原子弹打出去,用行动来回答挑战!

   10月24日,毛主席、周总理批准实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10月25日,聂荣臻元帅受中央委托,亲临发射场主持发射试验。

   10月26日,导弹核武器安全转运至发射阵地。发射中队班长田现坤负责结合核弹头,把引爆系统和电源接通。为了操作方便,他冒着零下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脱下皮工作服,在弹头与弹体的狭小缝隙之间,像绣花一样,准确无误地完成了上百个动作,把导弹和原子弹对接在一起。(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