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物理复习 > 物理实验 > 文章正文

中国的第一枚导弹

时间:2009-11-02 12: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在世界武器库中,导弹和原子弹相继问世的初期,人们并没有想到把它们结合起来,组成有实战价值的导弹核武器。   这一方面是初期的原

在世界武器库中,导弹和原子弹相继问世的初期,人们并没有想到把它们结合起来,组成有实战价值的导弹核武器。

   这一方面是初期的原子弹,其重量和尺寸都大大超过了当时导弹的运载能力。如美国1945年8月投掷于日本广岛的枪式原子弹,直径28英寸,长120英寸,重7000磅;投掷于长崎的内爆式原子弹,直径60英寸,长128英寸,重1万磅。而当时的导弹最多只能携带1800磅的弹头。另一方面是初期的导弹命中精度很低,如当时由德国最先研制成功的v-2导弹,飞行130英里就要偏离目标5英里以上。导弹史上有这么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1944年6月15日子夜,德国发射v-2导弹偷袭英国伦敦,竟有一枚导弹在飞行途中失灵,掉过头来直向德国首都柏林飞去,在希特勒的防空指挥部上空爆炸。因此,当时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能预见到,导弹和原子弹是天生的一对,总有一天会联姻 结合在一起。

  1951年事情发生了变化。这一年,美国用飞机空投试验了一种可用作导弹核弹头的小型原子装置。这时,美国对研制导弹核武器发生了兴趣。美国空军制定了一项神秘的研制计划,调集了大批科研人员,研制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经过7年的努力,美国于1958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由弹道导弹同氢弹头配套组成的导弹核武器雷神中程战略导弹。如果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算起,其间经历了13年。因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美国感到震惊,但对中国的力量还是作了过低的估计。其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说,中国虽有原子弹,但在5年之内不会有运载工具,并推断中国至少要10年之后才能掌握导弹核武器。

   导弹核武器成了美国推行核威胁战略的一张王牌,也成为美国和前苏联在国防尖端技术上进行激烈较量的主要焦点。世界从此变得更加不安宁。两条战线上的攻关,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中国决心也要掌握导弹核武器。

   其实,我国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就把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瞄准了导弹核武器。1964年5月,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即将研制成功的前夕,担负我国国防科技领导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就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科学家开会,指出原子武器的发展有两条线:一是炸响,然后与导弹结合;二是研制氢弹。同年5月,中央决定启动导弹核武器研制计划。这项计划确定同时在两条战线开展研制工作。

   一条战线是加快现代火箭技术的研究。火箭是导弹核武器的运载工具。我国的导弹一开始是仿制前苏联的产品,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后,就转入了自行设计。由仿制走向自行设计,是一条充满艰难曲折的道路。其间,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但研制人员没有气馁和后退,终于从失败走向了成功。1964年7月,连续发射了三枚自行设计制造的中程导弹,全部获得成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此向聂荣臻元帅提出,以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为基础,研制能运载核弹头的改进型运载火箭,使导弹的射程、精度、使用性能等指标,符合导弹核武器的实战要求。

   在科研人员的奋力拼搏下,改进型运载火箭从方案设计到完成飞行试验,仅用了10个月时间。速度之快是惊人的。1966年6月30日,当改进型运载火箭进行弹头引爆控制系统考核飞行试验时,周恩来总理来到了位于戈壁滩上的导弹发射基地,亲自指导和观看发射试验。发射试验圆满成功,在庆祝会上,周总理高兴地指挥参试人员唱起了《东方红》歌曲。

   另一条战线是研制适于导弹运载的小型核弹头。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表明我国已经掌握了有关裂变反应方面的核理论,掌握了核武器基本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具备了制造核装置和进行核试验的能力。但导弹运载的核弹头,要求既小型化又威力大,还要经受住弹头再入环境的考验。于是,研究人员提出,要进行原子弹空爆试验,验证原子弹在动态下的技术性能,为研制核弹头提供参考数据。

   1965年5月14日,一架装有原子弹的轰炸机从西北某机场起飞,飞临试验场上空,飞行员按照预定程序,将原子弹投掷下去。只听到一阵巨大轰响,原子弹在距地面一定高度,并在爆炸目标中心点所要求的范围内,准确实现了空爆。这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原子弹爆炸试验。试验达到了预定目标。(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