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趣味物理实验拾零(3)
按《太平御览》引注,这个实验利用了热空气的密度小于冷空气的密度,热空气在冷空气中能够上升的原理,但实验不能成功,这倒不是该实验原理不对,而在于蛋壳体积太小,艾在燃烧时壳内排出的空气重力无法令鸡子举。
按《太平御览》引注,这个实验利用了热空气的密度小于冷空气的密度,热空气在冷空气中能够上升的原理,但实验不能成功,这倒不是该实验原理不对,而在于蛋壳体积太小,艾在燃烧时壳内排出的空气重力无法令鸡子举。因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同体积空气的重力。但如果鸡子有足够的体积,这个实验就会成功。我国五代时发明的孔明灯(热气球)就是一个很大的蛋壳。
苏轼介绍的实验方法,应用的是反冲作用原理。鸡子飞起离地三四尺,应该是可信的。原因是他将蛋壳开口用纸封闭,只有当壳内气体膨胀,作用在壳内壁的压力相当大时,油纸才被挤破。此时,气流从开口喷出,气流的反作用力推动蛋壳起飞。这个实验的条件控制得非常好:第一,蛋壳开口只有当壳内压力相当大时才打开;第二,温度控制巧妙,蛋壳在密封前,入露水,温度很低,密封后,则日中晒之,温度显著升高。
10鱼洗喷水实验
《清稗类钞》载:古州城外河街,有陈顺昌者,以钱二千向苗人购一古铜锅,重十余斤。贮冷水于中,摩其两耳,即发声如风琴,如芦笙,如吹牛角。其声嘹亮,可闻里余。锅中冷水即起细沫如沸水,溅跳甚高。水面四周围成八角形,中心不动。[11]
上述铜锅叫喷水鱼洗或鱼洗。这种古代玩器始于汉代,大多类似洗脸盆,盆底刻鱼,盆沿有两耳,摩其两耳,盆内便能喷射出美丽的水柱。其喷水原理实际上是振动产生的四节线振波引起了水的激荡,振动过程类似于圆钟的空气振动。
试图使鱼洗喷水,应使手掌和鱼洗两耳(弦)摩擦,作为洗发生振动的激励源。手掌所处的位置可视为振动波节的位置,这样,由于洗的对称性,其振动只能产生偶数节线,而振动的拍击波使洗内的水发生相应的谐和振动,于是在洗的振动波腹处,水的振动最为强烈,而在洗的波节处,水不发生振动。
关于鱼洗的最早文字记录,见于宋代何远(1077~1145)所写的《春渚纪闻》以及王明清(约1127~?)所写的《挥尘前录》。近年东南大学还复制了不少鱼洗,这些鱼洗被国内外学者所珍藏。现在,鱼洗已成为一些大学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仪器。
11磁石提棋实验
《淮南万毕术》云:慈石提棋。其注云:取鸡(血)磨针铁,以相和慈石,置棋头局上,自相投也。又注曰:取鸡血与针磨寿之,以和慈石,用涂棋头,曝干之,置局上,即相拒不休。[6]
这两条注释,第一条指磁体相吸,即磁石提棋,第二条指磁体相斥,即磁石拒棋。其做法是用鸡血磨针(此时鸡血起润滑作用),将磨针时所得的鸡血与铁粉混合物中拌入磁石粉末(时此鸡血起粘合作用),涂在棋头。晾干后摆在棋盘上,会出现棋子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现象。很明显,这种棋子已成为人造磁体。
从理论上看,每颗磁石粉末均具有极性,掺入铁屑能大大增强磁畴。将磁粉与铁粉粘在棋子上,放在地磁场中慢慢晾干,在晾干过程中,每个磁石与铁的小颗粒必循着地球磁感应线作有规则的排列,棋子会显极性,它能与磁石相吸或相斥。南宋庄绰在《鸡肋篇》就曾写道:捣磁石错铁末,以胶涂瓢中各半边;以二瓢为试,置之相去一二尺,而跳跃相就,上下宛转不止。[12]《史记》、《汉书》等典籍中所指的栾大斗棋,指的也是人造磁体具有的这种性质,现在用人造磁铁去做趣味实验就更多了。
12冰镜取火实验
《淮南万毕术》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6]张华(232~300)在《博物志》中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13]
综合上述两条记载,联系当时科技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上述大概意思是:把一块冰削成扁圆形,两个侧面鼓成球面,将它举起来,使其一个侧面对着太阳。这样,阳光穿过冰块后汇聚成一点,在那里放些艾草一类干燥的易燃物,这些物品会被慢慢点燃。
上述冰块实际上已成为一块凸透镜,阳光汇聚的一点是它的焦点。众所周知,冰块在强烈的阳光下会慢慢熔化,要使它能像古代阳燧那样利用太阳取火,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