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的悲哀(2)
魏源在他生命的最后30年一直在写作大量政治体制变革的文章。他不断地强调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必须广泛地寻求知识精英的意见,才能恢复国家的活力。而他自己的经历却是他期待的图景的反例,这既有个人命运的
魏源在他生命的最后30年一直在写作大量政治体制变革的文章。他不断地强调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必须广泛地寻求知识精英的意见,才能恢复国家的活力。而他自己的经历却是他期待的图景的反例,这既有个人命运的不幸,更与时代的气氛相关。1830年,他主动请求到新疆从军,到了甘肃嘉峪关时,叛军撤退了,他只好返回。在1841年与林则徐相遇不久,他就因自己的观点无法被采纳,而回到扬州。8月,林则徐的最终判决也下来了,他再次被革去四品卿衔,流放伊犁。魏源在江苏镇江等待老友,做可能是他们最后的相会。林则徐把在广州收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粤东奏稿》交给他,希望他撰写《海国图志》。
接下来的一年多,是魏源一个高产的时期,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他的创作欲望。1842年7月至12月,他分别完成了《圣武记》和《海国图志》,前者回顾清朝开国以来的主要战役,期待寻求繁荣与衰落的原因,而后者则是中国第一部试图全貌地认识世界的著作,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其主要观点。
不过,1847年的那一次短暂的香港之行,仍在极大程度上震惊了他。1840年12月琦善和鸦片商人义律签订的《穿鼻草约》将香港岛割让时,这里还不过是一个有几千人的小渔村,北京与伦敦都以相当鄙夷的态度谈起它。但仅仅7年之后,魏源就看到它 化为雄城如大都会、扩我奇怀,醒我尘梦,生平未有也。
十年后,魏源病逝于杭州。在生活的最后时光里,他终于在1845年的候补殿试中成为了三甲九十三名进士中的一员,并成为扬州的一名地方官。在他刚刚准备在一个区域展开他的政治才华不久,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内乱开始了,魏源在扬州提倡团练抵抗太平军
在日常事务之余,他仍在继续增补《海国图志》,但它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中国的知识精英似乎仍对外部世界缺乏兴趣。在生命结束前的三年里,他彻底遁入了佛教的安宁之中。但在1854-1856年间,日本人至少翻印了21个版本的《海国图志》,日本精英期待这本书很久了,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西方的挑战。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