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的悲哀
1847年,在历时半年的一次远游里,魏源在香港短暂地停留了一天。他购买了一本《世界页册分国地图》,对于眼前的景象感慨不已。 六年
1847年,在历时半年的一次远游里,魏源在香港短暂地停留了一天。他购买了一本《世界页册分国地图》,对于眼前的景象感慨不已。
六年前,他在浙江再度见到了好友林则徐。那时,这位1839年前往广东销毁鸦片的钦差大臣已被革职,暂时受命在镇海抵抗英国军队。而魏源的身份则是过去两年中的第三位钦差大臣裕谦的幕府内参议,裕谦在1841年2月接替了琦善。
他和林则徐相处的时间很短。魏源发现自己在这场战争中毫无用武之地,尽管一年前,他就根据一位被俘英国军官安突德的自述而写出了《英吉利小记》,这是中国人第一篇系统介绍英国的文章。魏源回到了扬州,自从1831年,他就住在了这里,成为两江总督陶澍的私人幕僚。这似乎变成了他的宿命,他在通向权力道路的科举考试中总是不成功。
1802年,8岁的魏源参加童子试。这是科举考试中的最初一级,胜出者可以取得生员资格。主持考试的县令提上联,考生对下联。对联是中国读书人乐此不疲的游戏之一,他们在字句的过度推敲里表现自己的创造力与情趣。主考人指着茶杯中画的一幅太极图说 杯中含太极,魏源则对腹中孕乾坤,他怀中正揣着两块麦饼,准备回家的路上吃。
这次天才般的耀眼,在魏源日后的科举道路中再未重现。1821年,他才成为副贡生,而进士的身份一直要到51岁时才到来。在此期间,他四处游学、交友,并成为一套重要丛书的总编辑。他22岁前往北京并居住过一段时间,在此他成为了一个官员与知识精英组成的团体中的一员,这包括一个他的同乡构成的湖南士大夫的圈子,其中有贺长龄、陶澍,另外也有林则徐、龚自珍这样的人物。
除去风雅的诗词与其他各种类型的智力游戏,这一群体的主要热情是对于现实政治与社会的改变。出生于1794年的魏源,一生目睹着一个旧王朝如何在陌生的挑战和社会内部失序的面前,风雨飘摇,无力应对。在他8岁成为生员的一年之后,他的家乡湖南邵阳发生了大饥荒。而之前,湖南、贵州超过30 万的苗人起义,已持续了十年以上。饥荒把邵阳推到了生存的最边缘。但是,县政府却没打算在税收上有任何让步。在一场民变即将爆发时,魏源的祖父 慨然赴县,代完一郡之饷银,老人家在上演完中国读书人高风亮节的一幕之后去世。而魏源的父亲正在江苏当一名低级官员,他的家族开始衰落了。
贺长龄在1824年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是当时知识氛围中新空气的代表。代表着清王朝权力与繁荣顶峰的18世纪已经过去,流淌在盛世背后的思想压抑、缺乏个性的考据学风也正遭受质疑。
18世纪的种种后遗症已突显出来,人口递增一倍所带来的资源紧张感四处可见,对于魏源这样的读书人来说,获取功名的难度明显增加,因为应试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录取名额却没有增长。况且,考试的题目与录取方式,也与这个变化的时代毫无关系。
因此,那些落第的知识分子经常成为高级官僚所雇佣的非官方的顾问,提供法律、财政上的帮助或仅仅是提供智力上的愉悦与刺激,支付他们酬劳的不是中央政府,而是这些官员,他们彼此间形成了一种新的依附关系。在这种关系背后,则是这样一个趋向权力正在由中央政府转向地方政府,在魏源去世的 1857年,这种趋向确定无疑。
《皇朝经世文编》是从清代学者四处发表的文章中选编而成,大部分内容集中于财政、公共工程与军事方面。而漕运、河工和来自亚洲腹地的军事骚扰,正是清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魏源显然对于那些沉溺于文字游戏和传统、对于社会危机视而不见的知识分子与官僚阶层不屑一顾。当然,他也没有摆脱这一模式,通过重新诠释伟大的典籍,来为他所推行的思想与社会的变革提供理论基础。今文经学,在他手中,既有学术的目的,更是政治与派系斗争的手段。
19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危机因为外来力量的到来而加剧了。在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我们在他的文章里经常发现这一描述:没有一年,我们不担忧黄河水的泛滥;没有一年,我们不提高治理河道的资金;而且一些从来没发生过的事也发生了,鸦片在国家四处蔓延,白银则不断外流现有的政治体制已无法应对这些新旧结合在一起的挑战,和在1899年的被处决,反映了政治体制满足于将一两个贪官法办,而放弃了对整个肌体改变的可能性。(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