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变迁
从王震访英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副总理王震访问英国。王震听说英国大部分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约占全国人口70
从王震访英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副总理王震访问英国。王震听说英国大部分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约占全国人口70%的普通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度假可以出国旅游,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访贫问苦的明确意向要求访问一位失业丁人。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同王震来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王老有点眩晕,这是失业工人吗!?他看到了什么呢?
这个失业工人住着一栋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厅、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有珍藏的银器,房后还有一个约五十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于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1)
干震看后感慨良多。原来想当然地以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都高。柯华大使告诉他:我曾问过一个清洁工人,他每周收入约一百英镑;一个开电梯的工人,每周收入为一百五十英镑。按当时英镑对人民币汇率1:5.91概算,清洁工的周工资相当于人民币五百九十一元;电梯工的周工资相当于人民币八百八十六元。王震是五级高于,那时每月工资不到四百元,周工资不到一百元,相当于英国一个清洁工周工资的1/6,电梯工周工资的1/8。中国的贫穷社会主义太相形见绌了。如果不是拿中国高官与英国工人相比,而是两国百姓作对比,差距就更大了。据专家计算,1978年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是:1:42.3。(2)就是说,英国普通百姓的收入比中国普通百姓的收入高四十二倍。
我国驻英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于日参加了接待工作,他在《旅英十年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一文中称:有人问王副总理对英国有什么观感,王出人意料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王震访英归来,成为当时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支持者。王震是中共领导集团的重要成员。他对英国这种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认识过程,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从带有成见的怀疑、蔑视到惊讶、赞叹、向往。以邓小平为核,b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把西欧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参照物制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国民主社会主义奠基人是工党首相艾德礼。王震访英时是保守党执政,撤切尔夫人当首相。按照我们原来的分类,英国保守党是资产阶级政党,英国工党是修正主义政党,一资一修,把英国搞得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看起来我们过去所批判的资本主义道路、修正主义道路并不是那么可怕,恰恰是我们梦寐以求实现不了的幸福社会。自视为根红苗正的共产党人办不到的事情,被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政党办到了。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和长期以来我们某些革命经典对资产阶级的看法有关。比如,《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的认识
发表《共产党宣言》时,马克思三十岁,恩格斯二十八岁。恩格斯二十三岁来到曼彻斯特他父亲的工厂里丁作。曼彻斯特资本主义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还陪同马克思参观了曼彻斯特的血汗工厂,他们认识资本主义是从这里开始的。
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托福于产业革命,一座座大工厂拔地而起,英国已经成了世界工厂。英国的产品几乎占整个世界工业产品的50%。财富像魔法一样从工厂涌流出来。、鳞次栉比的商业街,豪华的大剧院;哥特式的教堂,,林荫道两旁宽敞舒适的富人住宅,每一刻钟或半点钟都有公共马车经过。产业革命创造了灿烂的城市文明。
在这些城市文明光环照不到的地方,掩藏着一个悲惨世界,这就是工人的贫民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又被称为野蛮资本主义。曼彻斯特是英国纺织业的中心,是野蛮资本主义的典型,那里的工人受的苦难最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恩格斯访问过的个贫民窟里,他亲眼看到:往往是丈夫、妻子、四五个孩子,有时还有祖母和祖父,住在仅有的一间十至十二英尺见方的屋子里,在这里工作、吃饭、睡觉。全区在十个当家人中,很难找到一个除了工作服还有其他衣服的人,而且工作服也是破破烂烂的;他们中有许多人,除了这些破烂衣服,晚上就没有什么可以盖的,他们的床铺也只是装着麦秸或刨花的麻袋。(3)最可怕的是失业的威胁,一旦失业,全家人就陷入了绝境。(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