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据说在秦始皇的时候,有一对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结婚刚刚三天,范喜良被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据说在秦始皇的时候,有一对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结婚刚刚三天,范喜良被征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和劳累死去。孟姜女经历艰辛,万里寻夫到长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声大哭,哗啦一下就哭倒了长城八百里。从此,山海关就被指定为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在那里盖起了孟姜女庙。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有人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所存的长城是秦朝以后才修筑起来的,而秦始皇所筑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历史上有过哭倒城墙的记载,但故事发生的事件比秦统一六国还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考证史籍,哭城一事见于《左传》:春秋初期齐庄公时代(前794781),齐国人杞梁在攻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杞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杞梁的尸体上,在城下痛苦,哭了七天七夜,城墙也崩塌了。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其后,西汉刘向在《说苑》、《烈女传》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连哭十日以后,赴淄水而死的细节。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一书记载,内容与《左传》大体相似。但上述各书中指明杞梁姓范,更没有出现过孟姜女的名字。直至敦煌石窟发现唐朝曲子词,才见到最早记载孟姜女送寒衣赴长城,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节。
唐末《杞梁妻》一诗,说杞梁妻子为秦国人,她去长城哭吊丈夫,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到了宋代,被广泛流传的杞梁开始有了姓,不过说法不一,有说姓范,又说姓万,有说叫杞郎的,还有说叫喜良的。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通志乐略》)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而故事的最后形成时间大致是北宋年间。
宋代以后,孟姜女的故事被编成评词话本,谱成歌曲杂弹,孟姜女庙里四时香火不断,前来立碑献匾、拜庙赋诗的上至皇帝,下至仕宦,孟姜女随之成为贞烈女神,被列入二十四孝中的二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下凡。明代中叶,各地盛行为孟姜女立庙之风。
孟姜女的故事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其故事本身的内容差异,说法不一,如何看待这一故事,则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孟姜女哭长城是根据历代时势和风俗的不断变化而变更的。战国时期,齐都中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材料。西汉时,盛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的妻子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坏山的感应。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他的故事是顺应了文化演变而迁流,承受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感情和想象而发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传》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认为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十分常见,《左传》中也不无记载,因此单凭哭夫这一论据,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说,好端端的长城,竟然被一位妇女哭塌了城墙,未免流于荒诞。再说,把齐国的孟姜捏造成秦国的孟姜女,把攻打莒城改为修筑长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赃。
对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意义及其评价,也有过争论。有的认为,作为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反映了人民对沉重徭役的反抗精神,是秦始皇为政不仁的历史见证。可笑的是,在四人帮横行时,孟姜女也被列入大批判专栏,说这个故事是为了欺骗和煽动老百姓来骂秦始皇,名为孟姜女庙,实为儒家招魂庙;名为表彰孟姜女贞德节烈,实为攻击秦始皇暴虐无道,影射无产阶级专政。还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尊儒反法的需要。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编造,实在令人地啼笑皆非。
两千多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从故事、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我国的广大地区,并为外国学术界所注目。顾颉刚先生二十年代发表的著名学术专著《孟姜女故事研究》,则是收集了大量文献上的记录、见解成熟、体系完整的论著。(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