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书连与中国大学评价
武书连自20年前的1991年开始《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研究。当时国内大学排名刚刚起步,民间通常以SCI、EI论文数量和国家教委科技司公布的各大学自报的科研数据作为评价的基础数据,官方则在犹豫中。而在国外,美国
武书连自20年前的1991年开始《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研究。当时国内大学排名刚刚起步,民间通常以SCI、EI论文数量和国家教委科技司公布的各大学自报的科研数据作为评价的基础数据,官方则在犹豫中。而在国外,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学者,则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大学排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方法、也没有国际惯例。
值此状况,武书连提出了独立自主创建中国大学评价体系的学术目标,以及目标评价、综合评价、定量评价的研究方向。
1993年6月30日,武书连以国家教委科技司、社科司公布的各大学自报的科研数据为基础,经过1992、1993跨年度为期8个月对458名专家3轮问卷调查后(专家资格为:大学校长、县市长、国有大型科研院所院所长、国有大型企业总经理),在《广东科技报》发表我国第1个包括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科学活动在内的,以目标评价、定量评价为核心的大学排行榜。该评价属于大学研究与发展综合评价。武书连将其命名为《中国大学评价—1991·研究与发展》。自《中国大学评价—1991·研究与发展》发表那一天开始,武书连的所有论文就全部使用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能重复和检验结果的公开数据,(专家问卷结果除外)。
1997年7月,武书连以国家教委科技司、社科司、管理信息中心的公开数据,美国费城科学情报研究所发布的SCI论文及引用数据,美国史蒂文理工学院工程信息公司发布的《工程索引》论文数据;经过1996、1997跨年度连续6个月对1927名专家3轮问卷调查(使用德尔菲法,专家资格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后,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发表《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论文。提出“不同类型大学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相同创新能力”的科学假设。此假设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内高教评估学者的不同类型大学之间无法相互比较的难题,实现了不同类型大学之间的直接可比。此科学假设,使国内外学术界第1次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不同类型大学之间的直接比较。在此之前,不同类型大学之间没有相互比较的理论基础。以后,武书连每年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发表当年的《中国大学评价》年度论文。
2000年,武书连发表了国内第1个概括中国高校基本功能的大学综合评价---《中国大学评价—1998》和《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中国大学评价—1998》创立了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中国大学综合评价体系。
2002年,武书连连续发表《2002中国大学评价》、《2002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再探大学分类》3篇论文。3篇论文针对2000年中国高校大规模合并重组后形成的新格局,在使用武书连建立的新的大学分类标准对全国所有本科大学重新分类后,以“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相同创新能力”的科学假设,取代了“不同类型大学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相同创新能力”的科学假设。新的理论使武书连评价系统的稳定性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大学评价。评价范畴涵盖了国内11个学科门、71个本科学科类、全部258个本科专业,以及研究生11个学科门、80个一级学科、全部361个二级学科。这种全面覆盖一个大国所有学科门类和专业的大学排行榜在国内外是第一份。武书连是世界上第1个完成对一个国家的全部本科大学、全部研究生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全部本科专业评价的学者。
至此,武书连11年前提出的独立自主创建中国大学评价体系,以及目标评价、综合评价、定量评价的学术目标,已经全部实现。
2002年起,中国统计出版社在对武书连的大学评价进行了严格的统计学审查后,开始每年出版武书连主编的《挑大学 选专业—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和《挑大学 选专业—考研择校指南》。至今已经连续10年。
2010年4月,武书连发表《2010中国大学评价》论文。该论文针对社会上有关大学评价“潜规则”的质疑,在既往基础上,放弃了其中难以重复的所有问卷调查类指标,大量采用国家行政部门公开发布的数据,建立了公开、透明,全部结果可重复、全部结果可检验的中国大学评价体系。这使得任何对武书连大学评价结果有怀疑的组织和个人,无需问卷调查,就能方便地运用同一数学模型检验武书连的大学排名。(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