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源分配:财富、权势、文化与大学
来源:网大 中国绝大部分大学为“国立”,因而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由国家配置,这些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也全国流动。但不可否认,优质资源总会因经济、政治(尤其在中国)、地理和历史文化因素,而实际流向充满财
来源:网大
中国绝大部分大学为“国立”,因而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由国家配置,这些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也全国流动。但不可否认,优质资源总会因经济、政治(尤其在中国)、地理和历史文化因素,而实际流向充满财富、权势与文化的地方,大学也不例外――发达的当地经济会孕育、吸引、使用和挽留杰出人才,发达的文化和显赫的政治地位也一样。当然,优越的高等教育资源,也会造就和反哺一方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地位。
在网大“2010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中,从图一(因本排行榜采用的各大学数据为2008年数据,故GDP也采用2008年数据)我们看出,100强院校的整体分布呈以下状况:北京、江苏、上海、湖北、陕西、辽宁、广东7个省市,其100强高校数均在6所以上(含6所);重庆、四川、天津、黑龙江、福建、湖南、吉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浙江、江西、河南、云南、甘肃,100强高校各在1-4所之间,而地处西北、西南、北部的宁夏、内蒙古、广西、新疆、贵州、海南、青海、西藏,严重缺乏100强高校。这样的100强院校分布,几乎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状况相吻合。
根据各地100强高校数目的分布,我们将中国内地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三个区:100强高校密集区(北京、江苏、上海、湖北、陕西、辽宁、广东)、100强高校小康区(以重庆、四川和天津为代表的16个省市)和100强高校稀疏区(西藏、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贵州、海南、广西)。
图一: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大学100强”数量与当地GDP的关系100强高校密集区:有权/有钱/有文化
这个区域包括7个省(直辖市),分别是北京、江苏、上海、湖北、陕西、辽宁、广东。7个省市的高校100强共72所,占100强(加上并列,全国共有105所)的69%,而该区域GDP总额为118511亿元,占全国GDP总额318485亿元的37%,因此,相对于GDP而言,该区域高校100强处于“超配”状态。究其缘由,只见北京是个十分突兀的地方:其在全国100强高校数目占有上独居鳌头,多达24所,全国占比23%,而其GDP却排在广东等11个省市之后,看来政治中心之于大学布局的影响力太强了,当然,历史传承也是重要因素。
全国政治、历史文化方面的强势,令北京高校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涵义,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例如中国政法大学(1983年以前叫“北京政法学院”),1999年时,该校在网大排名第235位,11年后则迅速升至第37位。而昔日中国法学名校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排名仅第96位,差点跌出“100强”。看看十几年来中国法学类院校的“教授重组”、“身份重组”、“政策重组”等情况,其中不乏此消彼涨的案例。有业界人士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南政法名师纷纷流失(例如谢佑平教授调任复旦,张绍彦教授调任社科院,胡光志教授调任重庆大学,赵万一教授调任上海大学,高一飞教授调任湘潭大学,吴越教授调任西南财大,曹明德教授出走中国政法大学、赵明教授出走北航,赵明教授调任上海三联书店),外校名师却绕道而行,使其师资出现只出不进的困顿局面,‘省属院校’的身份亦令其生源地方化倾向越来越重,加之地理位置不佳,政策支持不足,教育经费有限等因素,其衰落正日甚一日明显起来。”与此同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法学院,90年代先后流失了张明楷(去清华)、徐国栋(去厦大)、郑永流(去中国政法)、江山(去清华)等法学界大牌人物,2006年又走了徐涤宇(去湖南大学)、易军(去中国政法)、张泽涛(去厦大)、李扬(去华中科大)等学校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新秀,使其元气大伤;西北政法大学几位名教授如葛洪义出任华南理工法学院院长,刘作翔到社科院任博导,来小鹏转会至中国政法大学,使该校本就不多的人才储备更显凄惶。”
从图一中还可以看出,就GDP与100强高校数量对比而言,广东颇显得有些“有钱没文化”。其实广州可是大大有文化的地方,其岭南文化在中国独树一帜,渊源深厚且源远流长。拖其后腿的是深圳。在广东全国排名第一的39656亿元GDP中,深圳以7807亿元占其近20%(深圳市的GDP数额比拥有7所100强院校的陕西省还多出近1000亿元)。没有一所“中国大学100强”,一直是深圳的心头之痛。(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