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踏入高考志愿填报误区
就要进入填报志愿的重要时刻了。针对“如何才能走出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这一热门话题,近日,本报记者特摘录一部分家长和考生的心得,以供参考。
就要进入填报志愿的重要时刻了。针对“如何才能走出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这一热门话题,近日,本报记者特摘录一部分家长和考生的心得,以供参考。
误区一:盲目从众,名校情结
听到什么热就追捧什么,看什么好就报什么,全然不顾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条件是否适合这个专业,这是每年高考志愿填报时都会出现的情况。不少考生为了进入一所满意的高校,往往会放弃自己喜爱的专业。
不可否认,名牌大学无论在办学“硬件”上,还是在办学“软件”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名牌大学有适合自己的专业,又有能力考上,那么应该鼓励考生去追求。但是完全从“名牌”出发,不考虑专业因素,则是极不明智的。虽然许多学校可以进行专业调整,但是事实上往往难以达成这一目标。可以想象,就读热门专业、上重点高校是成千上万名考生的梦想,除非有绝对的实力可以保证自己被录取,不然要和众多的考生去竞争,无疑会给自己增加很大的心理负担。
误区二:机械参照以往录取分数
有很多考生及家长认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分数线”太有用了,按照往年的数据报就可以了。这个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简单、机械地照套以往的录取分数,肯定是不可取的。
所有“分数线”信息完全来自教育部权威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地反映全国普通高校在2007年各专业的招生录取情况,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的“全面、真实”同时也给我们在应用上带来了一些问题。因为“分数线”的数据是每所院校所有的招生录取的原始数据,其中,包括了各种政策性降分录取的数据,如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少数民族考生等特殊情况。因此,我们应在了解以往录取分数的基础上,也要分析今年可能产生的情况。
误区三:热门专业倾向
许多考生和家长特别重视专业的“前景”,热门和冷门专业也由此应运而生。其实专业本身无“冷”、“热”之分,高校的任何专业都是为满足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有的是长线专业,比如基础学科类;有的属短线专业,比如应用学科类。
一般来说,社会对长线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持续性的,因此长线专业更具有生命力。但在经济、社会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需求的相对数量也是不断变化的,甚至在一定阶段对某方面的人才形成强烈需求。
所谓专业的“热”与“冷”,正是由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所决定的。因此,专业的“热”与“冷”,在不同时期是可以转换的。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既感兴趣又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专业,不要盲目跟风。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