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理学:亲子关系的三层含义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我们往往会抱怨孩子、抱怨伴侣,很难去想到自己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事情的根结往往在于我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我们往往会抱怨孩子、抱怨伴侣,很难去想到自己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事情的根结往往在于我们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问题的外化而已。
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我们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我们只是伟大的父母行列中的一个环节。我们的父母穷尽半生精力,给了我们在他们力所能及和所知道范围内的最好的对待,也许他们的言行、情绪伤害过我们,但他们也曾是家庭中被不妥当对待的孩子,只能本能地以代代相传的、伤人的方式来爱我们。如果我们打开视野和心胸,看清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对我们有着艰辛童年的父母,也许能增添许多的谅解和亲近。
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对待他(她)的方式折射出我们内心里和自己的关系。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很多人对此可能表现出疑惑,那么就让我们来从心解读亲子关系吧
亲子关系是五伦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的基础,亲子教育类的课程或工作坊如果只解决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老师如果只教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让父母可以用这些方法搞定小孩,让他(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么这种课程就是不完全的,借用完形心理疗法的术语说就是未完成的。因为当父母自身不成长,仅仅把注意力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可能会在长程、动态的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因此,亲子训练要着重解决和提升三个层次的亲子关系能力,我把这三个层次称为亲子关系的三重门。随着成长的大门次第打开,我们的心胸、视野和能力会完全不同,我们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人。
亲子关系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我们和我们父母的关系,这个关系决定了成年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我们在父母身边或父母的影响下成长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即使结婚、成家、有了孩子,我们可能还生活在父母的近旁或他们的庇护之下。我们的基本观念都来自我们的童年,来自父母养育我们的方式;我们的自我评价由父母对我们的评价决定,我们的个性和人格几乎完全由父母所组成的原生家庭塑造。
如果父母非常和蔼可亲,我们能够在随和的环境中长大,那么我们很可能就成为一个随和的家长;与此相反,由严厉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则很可能成为比较严厉的父亲或母亲。我们都会在某些方面变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尤其如此。或许我们会想,在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中,有的做法我是绝对不会仿效的。可是,当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可能忽然发现我们的父母也曾对我们说过同样的话,连语气和用词都一模一样!每个做父母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都一样。即使现在没有,将来也一定会有。就算父母已然年老需要我们来照顾、呵护,或者由我们来决定他们的生活,甚至父母已经离世,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也仍然存在,甚至左右和决定着我们的生命。
如果我们经由学习而在内在(心灵层次)成长,也许我们会审视一下父母养育我们的过程: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他们做了哪些有益而又颇具建设性的事情呢?他们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塑造和影响?他们的生命中有多少未完成心愿(事件)?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我们?我们拥有怎样的生命?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家长?
社会文化的变迁如此之快,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移民。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努力了解和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成年之后的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需要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抛开父母的经验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方向。我们小时侯的经历如今已完全不适合我们的孩子,我们需要靠觉察和顿悟,成为自己的主人,找到自己的个性并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不再仅仅是父母的影子或社会标准的傀儡;成为更加自信的父母,更合格、更卓越的父母,最大可能地支持、协助我们的孩子成长,塑造他(她)健全的人格,激发他(她)无比的潜能。(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