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高三中等生如何复习提分最快?(2)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位女孩在高三一毕业就被家里安排和一个男生结婚,在我大一寒假去看她的时候,她已经有了一个小孩,那婴儿头底下垫着的是她高三的英语教材,她说,会经常给孩子读《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她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位女孩在高三一毕业就被家里安排和一个男生结婚,在我大一寒假去看她的时候,她已经有了一个小孩,那婴儿头底下垫着的是她高三的英语教材,她说,会经常给孩子读《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她希望自己的愿望可以在孩子的身上实现。她坚持认为:如果人间有天堂,那就是大学。再后来,就彻底和她失去了联系,据说,生活和身体相当不好。尤其是精神。
有时候,我们缺的是一点点紧迫、目的、专注,还有勤奋(动脑)。..。..。..
我常讲,要带着目的性来学习和解题才是王道。那么在回归课本时的目的性是什么?
1) 揭示规律---- 掌握解题方法
2) 构建网络----融会贯通
3) 加强理解----提升能力
4) 思维模式化----解题步骤固定化
我了解,成绩较低的同学,大家最缺乏的就是举一反三、无师自通的能力,也就是脑中没有思维,在做每件事的时候缺乏思考。所以,我再具体一下大家回归课本时的步骤,明确一下,大家该怎么做(花见花开同学今早还在问我,老师,你说,《人类心智》让我们看到什么?我给他解释完毕之后,他继续问,那我该怎么做?我想,这就是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同学普遍具备的特点。我希望你们在高中学习阶段就把这个问题改掉,将来被带到工作中,你会发现,你很难进入角色,也很难成长进步。)下面看你的学习步骤:
1、定义的理解
我想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注重课本定义。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去深层次的去理解课本定义。要想理解课本给出的定义,我们就要弄清这个定义是为了研究什么现象,解决什么问题。定义的起点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最终获得的定义是为了表达什么。大多数同学可能会去看行成定义的过程,但是往往忽略了定义的本质研究对象,而这些往往都是高考试题所考查的。还有一些推导定义的数学方法、物理模型等,都是《考试要求》(别问我到哪里买,这都是学校发的。)中规定的考察对象。如推导数列求和公式中应用的错位相减法。如物理研究模型(极限分析法)、质点法等将模型理想化的方法,都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
2、知识内容的记忆
知识内容的记忆都有一定的窍门。类似数学物理的,看完课本后,再根据课本的研究起点,通过自己手动推导得出结论,会比单纯的背诵强的多。类似化学的,对照周期表,记住元素的最外电子层,根据电子守恒来自己写方程式,再对照原式,不仅掌握原理,还记得更加牢固。生物专有名词通过字面的理解猜测解释,然后对照原文,会有很大的收获。有些并排的知识点,如文综特别是政治部分,由有好几个知识点(专有名词或句子),要把名词或句子的首字连接起来(或谐音)造句记忆。这样就能印象深刻些。当然这些窍门仅供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方式,找出你认为效率最高的就行。如有的人光是背两次就记住了,有的抄一次就记得差不多了,无需刻意去模仿别人的建议,参考即可。
课本函数这章里,有很多重要结论,许多学生由于理解不深入,只靠死记硬背,最后造成记忆不牢,考试时失分。下面举的这个例子很重要,又要问具体怎么做的同学趁这个十一假期把书上的知识点重新都这样理解一遍吧!
例如:若f(x a)=f(b-x)则 f(x)关于对称。如何理解?我们令x1=a x,x2=b-x,则f(x1)=f(x2) ,x1 x2=a b,= 常数,即两自变量之和是定值,它们对应的函数值相等,这样就理解了对称的本质。结合解析几何中的中点坐标的横坐标为定值,或用特殊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记忆这个结论就很简单了,只要 x1 x2=a b,= 常数f(x1)=f(x2),它可以写成许多形式如 f(x)=f(a b-x)。同样关于点对称,则f(x1) f(x2)=b,x1 x2=a(中点坐标横纵座标都为定值),关于(a/2,b/2)对称,再如若f(x)=f(2a-x),f(x)=(2b-x), 则f(x)的周期为 T=2|a-b|| 如何理解记忆这个结论,我们类比三角函数 f(x)=sinx从正弦函数图形中我们可知x=/2,x=3/2为两个对称轴,2|3/2-/2|=2,而得周期为,这样我们就很容易记住这一结论,即使在考场上,思维断路,只要把图一画,就可写出这一结论。这就是抽象到具体与数形结合的思想的体现。思想提炼总结在复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类似的结论 f(x)关于点 A(a,0) 及B(b,0)对称则f(x)周期T=2|b-a|,若f(x)关于A(a,0)及x=b对称,则 f(x)周期T=4|b-a|, 这样我们就在函数这章做到由厚到薄 ,无需死记什么内容了,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这些结论的逆用。例:两对称轴 x=a,x=b当b=2a(b》a)则为偶函数。同样以对称点B(B,0), 对称轴X=a,b=2a是为奇函数。(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