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政策 > 报考政策 > 文章正文

袁贵仁: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

时间:2011-03-10 13:11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谋划和部署,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谋划和部署,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坚决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认清形势,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国家发展面临形势的一个重大判断。2010年7月13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总结讲话,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步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起点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一是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切实满足了1.6亿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二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在学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三是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

  60年前,我们是人口大国,这是历史事实;60年后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国,这是全党全社会努力的结果。我们要充分肯定中国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度评价中国教育创造的成功经验,决不妄自菲薄,要坚定决心、增强信心。我们也看到,我国教育虽然大但还不强,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够科学,总体质量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这些是当前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也是谋划十二五和今后10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第一,深化了教育在科学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强调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强国必先强教。二是突出了教育对人的发展意义,提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三是突出了教育的民生意义,提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四是突出了教育的长远意义,提出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第二,明确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主题就是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主线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在教育领域,就是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做到五个必须,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第三,规划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次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二是细化为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即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三是具体指标,表述在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关于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两个专栏中。(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