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高级教师解读高考语文考试说明(2)
早,意味着新生,意味着希望,意味着一切美好的开始。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所有表示时令与季节的词语中,早晨与春天从来都伴着诗人的浪漫歌吟。早相对于晚、春相对于冬,它们都是时间轮回中对旧的告
早,意味着新生,意味着希望,意味着一切美好的开始。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所有表示时令与季节的词语中,早晨与春天从来都伴着诗人的浪漫歌吟。早相对于晚、春相对于冬,它们都是时间轮回中对旧的告别,对过去的挥手,都因为新的期待、新的梦想,新的选择而变得美丽。
在我眼里,早的魅力首先在于那轮初升的太阳。因为它的存在,早不再只是人生筹划中的先行一步,不再只是春江水暖式的敏感与先知,早更是一种温暖的感召,一种理想与信仰的牵引,是阳光对心情的渗透。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早行的路上,因为阳光的笑容与鼓舞,我们充满着力量。
这篇文章精妙之处正是出自于对早字字形以及文字内蕴上的感悟,不张开耳目,岂能有这样的妙文。
张开耳目,分在人中,就是要求在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运用中,考生一定要从机械重复、简单麻木的记忆中摆脱出来,用心感受,边学边思,一边记忆一边拓展。知识的识记与掌握,语言现象的把握与理解,都要与开放的心灵,与扑面而来的鲜活生动的生活相关联。
二、有关古诗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
与2010年相比,2011年北京卷《考试说明》关于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考试内容的说明中仍然强调了这样的内容: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②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有关这两点,可以概括为:读进入与读出来。《考试说明》强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这是要求我们面对文本要能进入,不为文字所隔;《考试说明》强调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这是要求考生面对文本能出来,读出自我个性化特征。有进有出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文本才是活的,作者这个人与读者这个人才得以充分沟通和对话。
高考中选择的阅读文本,首先一定饱含浸透着着作者的情致与思考,作为考生,面对文字,我们当张开耳目,用心领受。比如这样两段文字,单单从文字运用的角度很难区别出高下,但段入文中,用心体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文思与深情,这两段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有很大差异的:
A.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选自2010年北京卷现代文阅读《海棠花》)
B.晚上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园子里的海棠花。它开得好看极了,繁盛极了。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欣赏了半天,抬眼一看,晚霞满天,早已是暮色低垂的时候了。
粗略一看,两段话似乎区别不大,但放在原来的语言环境下,仔细一对比,就会发现A段完全优于B段。作者来到德国小城已经六年了,浓浓的乡愁压在他的心底,并且越来越强烈。六年来,作者今天早晨才惊喜地发现,一个园子里,有和故乡一样开放的海棠花。甚至连开放的状态都是一样的: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因此A段有意识地与前文照应,使用了相同的表达。在这样看似重复的表达里,作者的思乡情就愈加浓重了。而语段B在这些方面,与前段内容疏离,完全不能传达出这样的感情。文中说:呆了半天,这个呆用的实在是准确,将作者完全沉浸在对故乡、祖国的深情怀想与回忆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了。
张开耳目,一位考生才能有效且充分应对扑面而来的句子,才能有效进入文本,与作者的心思相起伏相出没。在这个基础上,读者这个人也便活了,他才能有效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深切领悟文章深层意蕴。分在人中,人出来了,分也就跟着出来了。盲目做题,机械备考,人是封闭与窒息的,面对鲜活文本,一下子迷失在语言的森林里,瞎跑乱撞,一路狂奔,阅读答题,以多写取胜,凭着模糊的经验与感觉,将想到的一股脑全部写上去,让阅卷人自己去找,这样的备考状态,是要不得的。(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