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分点之八 高分作文必定有“合意”的结构(2)
3.用诗文做中心句。观点 例文 分析 结论,也许是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一种行文方式,如果你把中心句用诗文来表述出来,更能让人的美的意蕴中接受你的观点。聪明的考生已经领悟到这一点,有位考生这样行文: “去年今
3.用诗文做中心句。观点 例文 分析 结论,也许是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一种行文方式,如果你把中心句用诗文来表述出来,更能让人的美的意蕴中接受你的观点。聪明的考生已经领悟到这一点,有位考生这样行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把毫无思想感情的桃花看作“笑春风”而发出感慨,恐怕缘于“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对于桃花的认识,也出于爱屋及乌而有所专属。由此观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乏感情因素的。
犎死嗟母星榉岣唬或憎或爱,或欣喜或悲伤,有丝丝的愉悦,也有淡淡的忧伤。于是,伴随感情而获得的认识总会绚丽多彩,但这正是人类所需要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与李清照的认识为何悬殊,我想,应该归结为两人的经历、身份以及感情的把握不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悬殊,才得以造就伟大的词人。
人类需要认知,认知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人类也是感情动物,认知的过程也包含感情的表达。源于人心灵的精神血脉需要充满感情的认知!
记叙时,有人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但他不局限于对于事实的描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大的胸怀,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取得这样的认知,需要感情,阅读这样的认知,又何尝不需要呢?
议论时,认知更加丰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何等的赞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辨。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的境界。
由此观之,感情是认知的血脉,使它生机盎然,使它娓娓动听,而感情也离不开认知,它要在一次次的认知中表达
采分点之九 高分作文必定有“行云”的语言
流水的声音是生命的乐音,“行云”的语言是心灵的呓语。站在生命的关口,跳动着生命音符,一般说来,高分作文的语言都有一种生命的律动,都是心底流出的心溪,潺潺、淙淙,给人以灵动,给人以清纯。
行云的语言的特点是什么呢?
1.简洁。简洁是才能的姐妹。只有简洁才能给人以更多的信息,才能在有限的文字里表达更多想表达的东西。比如用例证法时,你用点例法来表述,就是一种使语言比较简洁的好方法。有人这样来论证人生的境界:
孔子说:“仁者爱人。”所以,他的像久久地立了几千年,在这里,也在唐人街。
雷锋说:“我要做一颗螺丝钉。”所以,他勤恳在基层中,奋斗在生活里,把一个榜样的名字留在史册上。
邓小平说:“在南海边画一个圈。”所以,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幸福的阳光洒满中国人的笑脸。
这里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包涵了从古到今的内容,例子又很经典。
2.气势。有人说读书能养气,我说好文章有气。文以气为主,“气”是写作的根基,作者要写出好作品,就必须养气。明初作家宋濂说:“为文必在养气,气与天地同,苟能充之,则可配序三灵(“三灵”指天、地、人),管摄万汇。”又说:“人能养气则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当与天地之同功也。”(《文原》)这“气”来自于心中的正气。要表达这一正气,就要靠词语和辞格。恰如其分地运用排比则是种较好的选择。
等待,是站在太平洋荒凉的孤岛上,眺望着海的另一方美丽辽阔的绿色大陆;等待,是前进于寸草不生的荒漠中,渴望着有淙淙流过的甜美泉水;等待,是捂着被荆棘划破而流血的伤口,在流火的天地中拼命奔跑,抬起头,能看见空旷而辽阔的天。(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