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研究:如何结合教材研究考纲(2)
(15)有机合成;很可能取材于与生物体有关的物质,以体现学科综合思想。 (16)有机反应类型; (17)有机聚合体和单体的相互反馈及简单计算; (18)实验仪器的洗涤;实验装置(仪器组装)、基本操作;药品的存放;化学
(15)有机合成;很可能取材于与生物体有关的物质,以体现学科综合思想。
(16)有机反应类型;
(17)有机聚合体和单体的相互反馈及简单计算;
(18)实验仪器的洗涤;实验装置(仪器组装)、基本操作;药品的存放;化学实验设计(主要是使用简单仪器,这此仪器是中学生常用的,对高中课本实验的改进,或从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取材)
(19)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化合价的计算;
(20)化学计算注意单位和解题规范,与其它知识块之间的综合,纯粹的化学计算可能性不大。
《2004年普通高考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制定依据是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而以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的制定依据是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加之考试大纲适用于新课程卷,而考试说明适用于旧课程卷,所以二者有较大的差别。
一、考试范围的差别
就我市使用的考试大纲而言,对知识的要求体现为升、降、增、删四个方面。
1、增加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金属晶体、溴乙烷、有关燃烧热、中和热的计算等内容。其中有的是原教学大纲中没有而现行大纲中增加的,如金属晶体、溴乙烷等,有的是以往不作要求的,如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2、删去了一些次要的内容如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形成的过程、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熟记从属活动顺序表、甲醛、乙二醇、乙二酸等,以及现行教学大纲中不再保留的知识如硝酸的工业生产原理、硬水及其软化、磷酸、硅酸等等。
3、提高了对少数知识要求的层次,如:对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要求原为了解层次,现提高为理解层次。又如对电解原理的要求原为了解层次,现也上升为理解层次。
4、降低了对相当多知识要求的层次,主要是概念和理论知识。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由理解降为了解;理解化合价的涵义改为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的涵义改为了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涵义;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由了解降为初步了解;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掌握降为理解。其它如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氧化剂和还原剂、溶解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水的电离、溶液的PH等都降低了要求层次。
通过这样的调整,突出了化学的主干知识,并使教学要求更符合中学的实际。
二、Ⅰ、Ⅱ卷题型分数比例有所调整
原考试说明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比例是:选择题约45%,非选择题约55%。现考试大纲调为: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约60%。减少选择题的比例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
三、题型示例的调整
题型示例的调整主要是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换上一些近年来高考试题中较好的题目。
删去的题目有的解题繁琐,如原考试说明中选择题第36题关于反应速率、转化率、物质的浓度的计算。有的难度太大,如原考试说明中非选择题第14题关于化学平衡的计算简答题(1996年高考题)、第20题关于制备引火铁的实验题(1996年高考题)。有的考查内容偏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如原考试说明选择题第31题关于五氯环戊烷异构体数目的问题。有的显得陈旧,如原考试说明非选择题第28题关于水的硬度的计算题、第29题关于硫化氢的计算讨论题,上述内容在新教学大纲中均不要求。
四、参考试卷的调整
1、试卷结构为:第Ⅰ卷生物题5道,化学题8道,物理题8道,排列顺序为生物题在前,然后是化学题,最后是物理题。第Ⅱ卷生物题2道,化学题4道,物理题4道,排列顺序和第Ⅰ卷相反,依次是物理题、化学题、生物题。(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