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招办老师揭秘高校招生“潜规则”
近日,某名牌大学业内人士化名一苇,推出重磅新作《招生门》,揭露招生潜规则。屡屡曝光的招生丑闻折射着象牙塔内的纷乱生态,考试的
近日,某名牌大学业内人士化名一苇,推出重磅新作《招生门》,揭露招生潜规则。屡屡曝光的招生丑闻折射着象牙塔内的纷乱生态,考试的不公平将会导致诸多的社会问题。高校招生中有哪些潜规则?其操作路径是怎样的?本书作者接受本报专访,讲述招生背后的重重黑幕。
招生办众生相大曝光
日前,中央音乐学院一位70多岁梁姓博士生导师主动到学校纪检部门坦白,承认自己与一名邹姓女学生发生肉体关系并收受贿赂。这一发生在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的潜规则丑闻,立刻成为轰动一时的热门话题。该教授曾承诺利用关系帮助该女生考上博士却没能成功,担心女生将此事曝光,故决定主动交代并退回赃款。
《招生门》以著名学府滨江大学为病例,揭开了国内高校招生工作中的病灶。招生办主任叶子平突遇意外身亡引发的该校种种招生内幕败露成为情节发展的契机,该校上至校领导下至招生办工作人员微妙的心理,难以言说的作为以及官场上的权谋运作等被一一道出。
《招生门》作者一苇长期供职于国内某名牌学府,多年的耳濡目染、深入研察,使其对高校招生内幕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触。作者坦言,《招 生门》中描写的冒名顶替、点招指标竞拍、争抢状元生等情节,与网络和社会上同类热门话题的相关度极高,这些话题是引发作者创作激情的原因之一。
高校招生办主任们不仅在各大高校招生工作中互通有无,形成了同行关系网,彼此启发,用足政策,剑走偏锋,神不知鬼不觉地成就了各种关系户的美梦,他们自己也收获了诸多资源。作者一苇告诉记者,这些现象在现实中不乏事实支撑,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中比小说讲述的、公众看到的更有戏剧性,也更有震撼力。
高校因招生而滋生的腐败是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针对这个问题,作者表示,大家看到的新闻,是现实的喜剧,小说中众多主管高校招生的校领导,尤其是各高校的招生办主任们,环环相扣,各有魔力,皆有神通,他们演绎了一幕幕令公众匪夷所思而又实实在在的现代滑稽剧,造就了一出出现代人间奇迹。
家长如何应对招生潜规则?
一苇认为,所谓高考招生工作中的潜规则,其实是因为我们现有的高校招生政策中有考生家长不太熟悉的地方。希望家长们看了这本书以后,对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特殊的招生政策有所了解,在对孩子的培养中做到有的放矢。我国的高考政策秉持着多元发展的格局,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可以从小就加以培养,再根据国家和要报考院校的招生政策做些应对和准备。而不是像书中那些走偏门的考生一样,临到高三前那个暑假才临时抱佛脚。如清华大学前些年通过降分50分录取的少年作家蒋方舟,就是从小学起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中学就已经出版了几本书。这是近年来清华招生的一个成功案例。
因为不熟悉招生政策又升学心切,社会上存在着将招生规则神秘化也就是把明规则渲染成潜规则的现象,这中间不排斥一些趋利之徒为了自身利益蒙蔽家长的情况。对于种种骗局,我要提醒考生家长们注意。招生工作中的骗局一般和招生中介有关,招生中介往往假称和高校或是招生办有关系,利用家长不熟悉招生政策或者录取程序招摇撞骗。现在,高考录取越来越透明,家长们遇到此类事情,不要急于打通、打点关系,轻信招生中介的谎言,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和学校联系。一苇说。
对话一苇:
特殊招生比例并不大
广州日报:这几年有关高考招生的各种新闻和内幕屡成热点事件,经常被人冠以招生门之名。这本书起名为《招生门》是否和这个相关?
一苇:《招生门》并不只是简单的高考招生内幕事件的合集,这个门字,寓意很多:招生工作不仅是招生办公室的门面,更是大学的门面。但是有一些心存私欲的人,利用高考招生中的某些特殊政策,在光明正大的高考大门之外,又为社会上的特权阶层子弟敞开了一扇 偏门。(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