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懂孩子心灵密码
学前阶段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心理活动却非常丰富,怎样透过他们的行为来读懂孩子?【案例1】解放孩子的双手3岁的女孩小雨(化
学前阶段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心理活动却非常丰富,怎样透过他们的行为来读懂孩子?
【案例1】解放孩子的双手
3岁的女孩小雨(化名),很喜欢盯着自己的5个手指头发呆。当别的孩子玩游戏、玩玩具时,她总是喜欢把手放在自己眼前,翻来覆去地看。在做一些手部精细动作,比如抓珠子的时候,她的完成情况也比别的孩子差一些。
在与小雨父母的交流当中,老师发现,小雨的家长非常讲究卫生,家里一尘不染。在小雨的成长过程中,手的运动一直被阻止,因为家长认为她自己动手做事,比如自己吃饭,会把家里弄脏。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老师准备了米粒、豆子等物品给小雨玩,让她尽情地摸、抓、捏、拨。刚开始,小雨非常喜欢,每次都可以玩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一个多月后,小雨慢慢地对玩米粒、玩豆子失去了兴趣。同时,她盯着5个手指头发呆的毛病也改过来了。
点评:手是孩子最早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孩子3~4个月时,就会把手放进嘴里,这是孩子的舌头敏感期,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手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们用舌头来感知手的存在。到了5~6个月,孩子开始用手来探索世界。1岁多时,孩子开始喜欢自己吃饭、喝水,自己拿东西,开始意识到手是可以被自己控制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自己动手,但很多家长嫌孩子自己吃饭太脏、弄得乱糟糟,实际上阻碍了孩子手的发育。
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运用手来满足成长的需要,这是生命的密码。一旦密码被阻断,个体的发育就会出现偏差。小雨的情况就是因为用手的需求被家长强行阻断了。出现了偏差之后还有弥补的机会,让她玩米粒、豆子就是一个办法。
如果充分满足孩子对手的运用的探索,2岁的孩子就可以自己穿衣服,也完全可以自己吃饭。
【案例2】打人是示好的表现
小明(化名)和依依(化名)都是2岁6个月,小明是男孩,依依是女孩,两人是邻居,平日里常在一起玩,还每周两次地一起上早教课。有一段时间,小明突然变得很喜欢打依依,动不动就啪地一巴掌打在依依身上。而且,他只打依依,别的孩子都不打,依依也不反抗。
在依依妈看来,依依本就是文静胆小、逆来顺受的孩子,回到家,她就跟家人一起反复地告诉孩子:如果小明哥哥再打你,你要跟他说不可以打我,我生气了、打人的是坏孩子,我不跟你玩。不过,依依好像并不喜欢听这些话,每次家里人说这些,她都呆呆的。而且,依依妈妈发现,依依越来越沉默,不爱说话了。
而小明的妈妈则很苦恼,孩子为什么老打人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她慢慢引导孩子,你是不是喜欢依依?可以轻轻拉她的衣服,可以把玩具给她,但不能打她。
在征求了早教老师的专业建议之后,两个孩子再见面时,妈妈们试着引导他们,你们是不是好朋友啊,来,拉拉手、拥抱一下。这样的引导重复了几次之后,小明不再打依依了,依依在家说话也变得正常起来。
点评:孩子快满3周岁的时候,寻求伙伴开始有了倾向性。小明打依依,其实是对依依示好,喜欢的人他才会去打。但是孩子不懂得正确的表达方法。依依是比较敏感、细腻的孩子,她其实也喜欢跟小明玩,对小明打她并不抗拒。
案例中的两位妈妈的处理方法非常好,尤其是在观察到孩子不对劲的时候,要反思自己的做法,必要时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