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回忆:抗战时高考的那些事
入档理由 一年一度,又是高考在即。今天,我市19.6万考生将走进考场,完成寒窗苦读十余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视频:各地备战高考为考生提供人性化服务媒体来源:黑龙江电视台 几乎每年此时,高考总会成
入档理由
一年一度,又是高考在即。今天,我市19.6万考生将走进考场,完成寒窗苦读十余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视频:各地备战高考为考生提供人性化服务媒体来源:黑龙江电视台几乎每年此时,高考总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市领导亲临考场巡查,环保、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参与,为考生扫清考场外障碍;家长们忧心忡忡,争当“后勤部长”,恨不能包办考生生活和学习上的每一个环节。
废除科举制后,西学东渐,现代高等教育进入到深处内陆的重庆。上世纪20年代,重庆高等教育开始成形,高校招生也从那时开始。
一年一度高考之际,本期重庆珍档回顾民国时期高考往事,看看历史中的高考和如今有什么不一样。
□记者 汤寒锋 姜莹 摄影报道
抗战前高考落榜可试读
光绪二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1903年)“壬寅癸卯”学制颁布及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得到确立,高等教育应运而生。
这一年以后,重庆近代高等学校开始建立并初步发展,创办了一批公私专门学堂,如公立法政专门学堂、官吏法政学堂、重庆公立法政学堂等7所。
民国时期,重庆的高等教育有所发展,改公立法政学堂为重庆公立法政学校,改川东公立法政学堂为川东法政学校,新建了重庆艺术专门学校和天健体育专门学校等。1925年,创办了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同年,吴玉章等人创办了中法大学。1929年,四川省政府创办了省立重庆大学,随后,四川省立乡村建设学院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相继成立。
抗战爆发前,重庆高等教育已初具规模,但当时能考入高校的学生,仍属凤毛麟角。比如省立重庆大学立校之初,仅招收文、理两预科班各一班,到1932年,才开办了本科,设文、理两学院。
当时的高校都是单独命题考试进行招生,招考范围比今天还广泛。1936年,重庆艺术专门学校第七次招生简则规定:凡男女学生在旧制中学校、师范学校或与中级学校同等学力、有艺术相当程度者,可入各系,肄业、高小毕业者入普师科。而与其他艺术同等学级者,插入本校各系年级肄业。除了招录新生,还招收一年级和二年级插班生。
高考落榜者,还有另外一条路进入大学。招生简则中有条规定:凡有志入学而无相当资格者,及不愿受入学试验的,可进入各系一年级,第一学期为试读生,视成绩合格,请求考试后转为正式生,不过每级只以5人为限。
抗战时高校云集重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寇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先后沦陷。同年冬,国民政府迁渝,沦陷区高等学校纷纷向西南地区转移。
据现有材料统计,东部60所高校中的40所迁移到重庆,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交通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私立朝阳学院、私立华侨工商学院、陆军大学、兵工学校等,形成了各种形式、层次和专业的高等教育体制。
抗战期间,高考坚持进行。为了对内迁高校统一管理,当时的教育部分别制订并公布了《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和《公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委员会章程》,规定教育部统一招生、统一报考,录取后统一分到各学校,考试科目、命题与评分标准、录取标准等,全部统一订立。
除了笔试,学生入学考试必须口试。口试是在新生入学前,由各系分别进行。
1941年以后,全国统一招生停止,各大学或地区以单独招生、联合招生、委托招生、会考、升学联合考试等办法进行招生。
1942年,重庆单独举行了保送国立各院校新生考试,有52名各科学生应考,根据成绩,分别选送至各国立院校。
仅有的三次统一高考
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多实行的是单独招考。1938年~1940年,政府首次实施了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实施范围主要包括国、公立大学,私立高校与公立专科学校不在其列。(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