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回忆:抗战时高考的那些事(2)
1938年6月,政府首次组织统一高考,并在重庆等12个城市设立招生处,办理新生报名、考试等事宜。 当时的统考定于9月1日至4日举行。笔试分文法商师范、工科、医农3组。考试科目为公民、国文、英文、史地、数学5门,另
1938年6月,政府首次组织统一高考,并在重庆等12个城市设立招生处,办理新生报名、考试等事宜。
当时的统考定于9月1日至4日举行。笔试分文法商师范、工科、医农3组。考试科目为公民、国文、英文、史地、数学5门,另任选理、化、生1门。
命题要求以高中课程标准为限,以教育部审定的通用教科书为依据,试题数目以一般考生能于规定时数内完卷者为准,不宜空泛或偏重记忆;较难者与较易者约各占25%,难易适中者约占50%。口试,师范生在笔试同日举行,其他院系在笔试取录后自行举行。
1939年,统一招考首次由当时的教育部统一命题。
1940年,针对前两年统考的不足,教育部将临时性的统一招生委员会改设为常设性机构,加强统一考试组织建设,改进填报志愿及录取分发办法,考生志愿以学校和学院为单位,采用分组标准制录取学生。
第一组报考人数多而名额有限的法科,考分要求最高;第二、第三组招生名额多,报考学生少,适当降低考分要求。三组笔试科目一律定为8门,其中公民、国文、英文(或德文)、生物4科三组均考,另4门选考。学生入学后由学校预先试分系,学年结束再考核其成绩、志愿及各系容量,正式分系。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高校统一招考被迫中止,单独招考、联合招考、委托招生、成绩审查及保送免试5种招生方式,从此由各高校酌量采用,直到民国结束。
1952年新中国首次统一高考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高等学校仍然采取单独招生。1950年开始,同一地区的高校进行联合招生。
一直到1952年,新中国有了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从此进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时代。当年,重庆市有5000多名考生参加了第一次全国高考,那一年的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新人新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被废除,高校停止招生。直到1978年正式恢复全国高考。当年全国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恢复高考32年以来,高考形式逐渐多样化,也不再是独木桥,已有超过100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学生的升学渠道更加丰富。
高考历史人物
王德懿
盐号大小姐
74年前赴上海高考
今年93岁的王德懿老人,1917年出生在王家沱,是当年享誉川东的万茂正盐号的大小姐。1936年7月,19岁的王德懿从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今市29中)普高班毕业,抱着实业救国的热情,她跟10多个同学一起登上民生轮,出夔门、过三峡,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求学。
“当时,重庆的大学很少,重庆大学开办也没几年,好像只有两三个专业。”王德懿说,高中毕业,同学们个个热情澎湃,渴望走出四川盆地,到大上海去考大学。那里的大学都是单独招生。到了上海后,王德懿与同学们分头报考自己向往的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包括上海周边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南通大学等都在上海招生。”王德懿说,她住在亲戚家里,天天买报纸研究报考哪所大学。因为中学期间各科成绩特别好,王德懿决定报考当时最有名气的公立大学——国立交通大学。
“国文、算学、外语、理化、史地、公民、生物……”60多年过去,王德懿已记不清当年考了哪些科目,也记不得当年的考试分数,但仍扳着指头数出了七八门考试学科。
“考了两三天,中学学过的几门学科好像都考了。”王德懿说,那时,考试没有总分,也没有录取线,每门学科满分都是100分,只要考到60分就算及格,每门考试科目都及格,就有录取资格。考试结束,没有邮政快递送录取通知书,想知道自己是否被录取,只能去学校看榜或寻找报纸上登出的录取名单。(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