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学垄断一流大学入学资源 农村生难上名校(2)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学者王莉华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城乡差异》一文显示,1992年、1995年和1999年清华大学本科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学者王莉华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城乡差异》一文显示,1992年、1995年和1999年清华大学本科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分别是18.3%、20.1%和19.0%,始终徘徊在20%左右。北京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则分别是22.3%、20.9%和16.3%,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如今国内一流高校学生中的城乡比例到底如何?
由于官方统计资料不便获得,我们采取了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以2010年入学的清华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2010级学生的人数,大致以1/6的比例发放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表示自己户籍在农村的学生比例仅为17.0%。而同年全国高考考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高达62%。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有相当多的农村户籍学生,已经进入城市生活、学习并参加高考。若单纯计算农村地区的学生,在一流大学中所占比例会更低。
城乡差距首先体现在中学的教育环境上。2008年,有5918所普通高中位于城市,7526所位于县镇,位于农村的仅有1762所。农村学校的硬件、师资、生源无法与城市同日而语。近年来,自主招生、特长生、保送生等制度拓宽了高校选拔渠道,农村考生却难以从中“分一杯羹”,因为农村学生获得艺术、体育、奥赛等“补偿教育”的机会不多,自招试题的城市化特色和高昂的考试成本,也让很多农村家庭的学生望而却步。
城乡家庭在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上的差异,也加剧了农村学生比重下降的趋势。2008年,我国城市人均年收入是农村的2.55倍,城乡家庭在经济收入上的显著差距,意味着教育投入上的差距。尽管高校资助贫困生的力度不断加大,清华大学等名校都做出“不让一个勤奋有志向的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不断增加的教育开支,无疑成为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
社会学研究表明,家长的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清华大学大一学生小陈的母亲是一名教师。能考入清华,小陈认为母亲功不可没:“中考后,她坚决支持我到省会上重点高中。她说现在的花费、不便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进入最好的高中。我高三时,她会通过书店和网络搜集复习资料、了解招生信息。妈妈还一直帮我排解压力,让我在高三也能保持轻松心态。而我的一名初中同学,她的母亲只有小学文化,虽然也很想帮女儿,但她唯一能给女儿提供的,只是顿顿做好吃的。那位同学高三压力很大,却只能跟我交流解压,而这本来应该是家长要做的事。”
我们在贵州支教时发现,那里的孩子对未来怀抱美丽的梦想,他们希望成为律师、记者、科学家。但他们将来也许会面临上好大学更加困难的现实。让人振奋的是,清华大学今年首次在新疆、甘肃等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自主招生的B计划,在申请条件、考试费用、评价体系上给予农村学生支持,更加重视他们的成长经历、心态志向和学习能力。我们希望,今后类似的举措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
入学名校的省际机会差异显著
“我们河南今年有85.5万考生,考入名校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小陈感叹。高校在各省的录取名额以及考生入学机会的巨大差异,也一直是社会热议的焦点问题。
在我国,全国招生的高校在各省都有大致固定的招生名额。由于各省教育水平、考生人数、录取名额不同,考生客观上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提出了各省“入学机会指数”这一概念,来测量和比较同一高校在不同省份招生录取上的差异。入学机会指数的计算公式是:各省入学机会指数=招生比例/考生比例。
经过计算,北京市2007~2010四年的入学机会指数平均为15.97,排在第二位的天津市就落到了3.42。入学机会指数最低的广东省和河南省均为0.45,是北京的1/35。这意味一名北京考生和一名河南考生,即使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北京考生进入清华大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35倍。(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