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在湖北争夺高分考生调查:疑因考生信息外泄
名校招生持续“互掐” 源头疑因考生信息外泄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本报披露的名校凭借高分段考生名册“掐尖”的调查报道,引发网友持续热议。昨日的调查显示,网友认为名校占有高分段考生信息,只会进一步加剧
名校招生持续“互掐” 源头疑因考生信息外泄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本报披露的名校凭借高分段考生名册“掐尖”的调查报道,引发网友持续热议。昨日的调查显示,网友认为名校占有高分段考生信息,只会进一步加剧生源大战,而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口水仗”源头疑因考生信息外泄所致。
某大学湖北招生组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因手上有高分段考生名册,所以对考生去向了解得非常清楚。“即使他(她)不填报我们学校,通过几次联络也能了解到他(她)最后的去向,并对其去向在名册上标注”。
在今年的“掐尖”战中,同城的复旦大学(微博)与上海交大打起“口水仗”。1日,复旦大学招办发声明称,遭遇有人冒充该校老师致电考生,称“此前与复旦所签协议取消”。上海交大招办随后通过声明回应称,“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
“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之间的‘暗战’之所以能够上演,一个重要原因是考生的信息既被复旦大学掌握了,也被上海交大掌握了。而且,连考生报考哪个学校的志愿都被一些大学掌握了。”网友王传涛在中国青年网撰文说,“在无法避免抢夺生源的现状之下,只有从规范信息保护制度入手,才可能减缓大学之间的‘状元崇拜’及争夺行为。”
据记者了解,在湖北招生的名校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6所高校都有高分段考生名册。
“高校最重要的是把不是最高分的考生培养成杰出人才,而不是抢高分考生”、“高校自己都不明白教育的价值所在,这是教育的悲哀”、“一面喊要打破唯分数论,一面拼命抢高分考生,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多家门户网站网友展开热议。
高校招生竞争是教育改革的进步
□ 本报评论员 王亚欣
日前正值高校招生的关键时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在网上连发数十条微博,披露名校招生期间相互“掐尖”、“绑架”考生,引发了复旦与上海交大的生源争夺“口水战”。
先是复旦方声称有人骗录取考生改志愿,后上海交大发表声明,斥责其诬陷,真相如何、孰对孰错,一时难以辨别。而在目前考生填报自愿之时,各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战确实存在,甚至已到白热化的程度。
高校之间抢夺生源并不是坏事。高校对优质生源的重视,是教育规律使然,优秀学生进入优质大学,正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生源竞争中,考生可通过比较权衡选择心仪的大学,考生与高校间的双向选择得到充分实现。对于高校而言,优质生源是一校办学质量的体现,在争抢优秀学生中形成的竞争关系,能督促各高校在激烈的博弈中不断寻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在一些国外大学招生中,高校对优质生源的抢夺也很常见,学生可以拿着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来选择一所心仪的学校。高校竞争丰富了考生的选择面,所以招生时学校会极力向考生展示学校的办学质量,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甚至承诺在求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重新选择,这迫使学校不敢怠慢学生,不断提升办学质量。
近些年来,北大、清华等高校“远交近攻”,组建“北约”、“华约”联盟;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微博)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拥有5%招生自主权的近80所高校选拔特长生、保送生,严格来说都是在尽其所能地吸引优质生源,无论采用哪种招生形式,只要规则制定时合情合理、录取过程中透明公开,都值得鼓励和提倡。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权限的扩大,对高考(微博)生源的争抢势必更为激烈,各校制定的招录方法也会更为多样性,社会舆论应该允许竞争的多样性存在,甚至接受高校招生中的一些特殊规则。只要这类规则并非“萝卜招聘”一样为特殊人量身定做,就应当宽容各高校在选择人才标准上的不一致。(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