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校大学生到阶下囚 高考移民的“反转”人生(4)
商水一高去往教务处的转角处,立着两块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光荣榜”,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学生姓名及考分,学习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来自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参加高考人数95
商水一高去往教务处的转角处,立着两块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光荣榜”,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学生姓名及考分,学习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来自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参加高考人数95.24万人,比前一年减少1.2万人,人数规模仍为全国第一,其中,往届复读生占34.7%的比例之高,也是全国之最。
商水一中教导主任孙淮河介绍说,商水一高高考复读班的学生多达1200人。2011年,商水一中往届复读生占该校高考总人数的37%。
河南高考考生占全国考生的十分之一,而本科层次录取率低于25%,重点高校的录取率不足4%。孙淮河坦言,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下,河南籍学生和家长常常会想到另辟蹊径,通过各种渠道将考生户口移到贵州、青海、西藏等录取分数较低的省份参加高考,为了让孩子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有的家长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到录取线低、录取率高的京津沪买房产,托关系走后门只为获得直辖市的户口。
张鸿飞是商水一中的一名教师,她的女儿今年也将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女儿的成绩在班上居中上等,“超常发挥的话说不定能考上一本”。看着身边许多好友花高价将孩子的户口迁至外地,张鸿飞自己也想过,如果能给女儿办个“高考移民”,基本上就能轻轻松松考个重点大学,但丈夫坚决反对。在得知韩志伟的经历后,张鸿飞表示非常理解,同时又感叹河南的学生实在很难。
孙淮河告诉《小康》记者,商水一中每年有一到两名考生考上清华北大,如果发挥正常,同样来自韩屯,今年年级第一名的韩帅斌会是其中之一。
时至如今,韩增达和全村人依然以为,他们引以为傲的韩志伟仍在武汉大学就读。他们不清楚为何韩氏兄弟要到贵州参加高考,他们也没听说什么叫“高考移民”,他们更不知道,正是因为“高考移民”,韩志伟已经步入牢狱。
“读书比喂猪难多了!”在韩增达看来,韩帅斌和韩志伟都很了不起,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拥有同样美好的未来。
相关链接
“只堵不疏”不能解决高考移民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邓聿文
贵州高考移民案背后,显示城市化进程未能解决农民工二代进城的机会均衡问题,当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较低的经济成本,借由国家政策的漏洞,进而取得城市户籍、教育等权利时,采取法律手段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韩志伟从武汉大学的高才生一落而为阶下囚,固然有其咎由自取的原因,但其被扭曲的人生之路再次暴露出了户籍制度的僵化带来的公平问题。
“只堵不疏” 不能解决高考移民问题
最近10多年来,高考移民在我国有蔓延之势,有关高考移民的网页达上千万条,说明此一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高考移民的产生,根源在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区配置的不均衡以及基础教育地区发展的不均衡,由此使得国家在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巨大的录取分数差距和不同的录取率,它们成为高考移民的巨大动力。
大致说来,高考移民的移入地区分为三类,一是京、沪等经济水平高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省、市,二是海南、安徽等经济水平低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也低的东部省份,三是经济和教育水平低而高考录取分数线更低的西部地区。像贵州,作为西部内陆省份,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国家为鼓励贵州考生,在高考录取分数线上对贵州生源有所照顾,分数线相对较低。
客观地说,在我国,基于地区发展差距和其他一些特殊考虑,对一些老少边穷和民族地区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方面适当照顾,是有必要的。这是社会公平发展的需要。但是,对于像京、沪这样的发达地区,只因高校资源众多,其考生就享受着比其他地区更高的录取率,则不公平,需要加以解决。目前一些地方针对高考移民采取的做法,一般是剥夺其在当地高考的资格,这实际是“只堵不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问题。(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