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校大学生到阶下囚 高考移民的“反转”人生(2)
后来,徐秀明绕过了中间人韩志伟,直接与王文联系。2009年11月,徐秀明答应为河南籍学生郭某办理高考移民,价码提高到5万元。或是操作空间有限,王文让郭某冒名顶替已经死亡的李某的名义报名参加高考,被公安机关一
后来,徐秀明绕过了中间人韩志伟,直接与王文联系。2009年11月,徐秀明答应为河南籍学生郭某办理高考移民,价码提高到5万元。或是操作空间有限,王文让郭某冒名顶替已经死亡的李某的名义报名参加高考,被公安机关一举查获,并陆续牵出相关案情的其他几名犯罪嫌疑人。由于案情重大、复杂,此案被当地称为“贵州高考移民第一案”。2011年1月13日,清镇市人民法院一审此案并当庭宣判,9名被告中的主犯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至4年不等,与韩志伟一样,王文、徐秀明均获刑3年。
在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省份,由于教育水平相对滞后,高招分数也相对较低,每年都有很多外地考生利用各种渠道将户口迁入。除了利益驱使之外,户籍管理的制度漏洞为高考移民提供了可乘之机。贵州省公安机关的一位民警告诉《小康》记者,由于一些农村家庭没有及时给超生的孩子办理户口,只要村干部开具证明,有几个村民做旁证来证明申请人是户主的直系亲属,就可以到当地派出所申请入户。
韩增达与他的孩子,这是韩屯人走向外界的必经之路。
再也不要留在家乡的土地上
韩屯村是韩志伟一家世代生活的地方,这个村子有4000多口人,其中,有将近1000人常年在外务工,其中就包括韩志伟的父母。
虽已离开韩屯十五年,韩增旺夫妇的名字还是时常被乡亲们所提起,“你问的是两个孩子都上大学的韩增旺吧?他去北京好多年了。”
韩屯是周口市商水县胡吉镇下辖的一个小村子,距离商水24公里。跟河南省的许多农村一样,这里人多地少、没有什么工业企业来吸纳就业人口。韩屯村里的青壮年大都选择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是这个村子最主要的群体,父母双亲都陪着孩子的家庭极其少见。
当地的民谣这样念到:“孩儿是自己的,媳妇儿是娶的,生个儿子是奶奶的,哄不好是要挨打的。”韩增旺夫妇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的那年,韩志伟7岁,韩志强5岁,兄弟俩跟奶奶住在破落的平房里。
村里人说,韩志伟兄弟的学习从小就好。在韩志伟上小学的时候,奶奶就去世了,从那时起,兄弟俩就过起了在伯父、姑姑、舅舅等亲戚家“打游击”的生活。韩增旺夫妇定期给两个孩子寄点生活费,在北京卖菜十几年来只回去过韩屯一次。
韩志伟第一次到北京,已经是上初中的时候了。短短几天,他欣喜于大城市的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也体会到没有文化的父母在首都打工的艰辛。
进入城市,韩志伟想选择与父母不同的方式,唯有勤奋学习。
2006年,第一次高考,落榜。
2007年,第二次高考,落榜。
2008年,第三次高考,630分,武汉大学。可是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是河南的韩志伟,而是贵州的韩鹏高。
村子里其实也会摆“状元酒”,按照韩屯的规矩,孩子考上大学的人家要邀请戏班子搭台唱戏,并宴请乡亲。不过,对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境贫寒的韩志伟而言只能作罢。韩志伟的叔叔韩增达清楚记得那一天,韩志伟兴高采烈地跑回来告诉他:“大(河南话,叔叔),我考上了武汉大学。”叔侄俩一起去买了一只鸡,生火炖上, “改善了一下生活”,就算是庆祝了。
韩增达和一双儿女现在就住在韩志伟的家里,房子年久失修,显得更加残破,墙上刷的石灰已开始剥落,露出铁锈色的砖块,所有的门都没了门板,只剩下门框,整个家只有一张凳子,在卧室里有两张床,到处都散落着孩童的脏衣物。厨房里只有三口锅,一口铁的,两口铝的,用来生火的芝麻杆横七竖八地堆放在角落里。
一年前,韩增达的老婆因为忍受不了贫穷离开了她的丈夫和孩子,这件事让韩增达成了村里女人们取笑的对象。不过韩增达不以为然,他常常拿志伟、志强兄弟当榜样,鼓励自己7岁的女儿,希望他们再也不要留在家乡的土地上。(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