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共享讲座视频对校园课堂产生冲击(9)
大学的失衡实际上是所有教育阶段累加的失衡。高等教育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让人们能够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上去审视教育,“在经历了世纪之交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之后,中国
大学的失衡实际上是所有教育阶段累加的失衡。高等教育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让人们能够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上去审视教育,“在经历了世纪之交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和世界规模第一的突破,进而转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时期。”马陆亭告诉《小康》记者,高等教育到了一个提升质量的阶段,也就是以特色取胜的阶段,应该鼓励不同学校采取不同的办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形成差异。
未来,中国高等教育路在何方?按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的说法,应该是:“大改革、大发展”之后要有一个“大提高”。
在企业最看重的就业能力要素中,“职业意识”以19.8%的比例位居榜首,而在大学生眼中,“职业意识”仅以6.9%的比例排在倒数第一位,远没有专业、技能等重要。
文|《小康》记者 鄂璠 北京报道
2010年,大约有10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正在艰难地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然而,在大学生为求职而焦虑的同时,企业也在忧虑,它们满怀希望地守候在中国人才生产线的输出终端,但是对贴上统一标签的“人才”进行了一番挖掘后,却发现依旧无法从成批的“中国式人才”中找到适合的人才。
“这种现象构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造成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鸿沟’。”长期关注、研究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问题的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邢文祥告诉《小康》记者,“高校扩招带来了大学生数量的剧增,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在更宽的范围内挑选更加优秀的人才,按常理推断企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意度应该越来越高,但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意度并不是很高。”
在当下的中国,大学教育已经基本成为一个人才的输出端口,大学毕业证成为最基本的入职门槛。如果把大学作为解剖台上的物体,把出口剖开,长时间教育累积形成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现在大部分问题都搞反了
中国式人才生产线的搭建从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就开始了。
“现在大部分问题都搞反了。”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马陆亭发现,现在的家长在孩子小升初阶段极其煎熬,而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往往比大学生还大。有一段时期,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求小学低年级教师不给学生布置作业,但家长们却不干了。“小学阶段应该提倡快乐教育,完全不竞争;中学阶段再让孩子慢慢地开始竞争;而大学,应该成为人才培养最为艰苦的阶段,让学生完全竞争起来。”
让竞争步伐来得迟缓些,恐怕是每个家长、老师都希望的,但他们又唯恐自己的孩子、学生落在同龄人的后面。
“现在的竞争从一个人上幼儿园就开始了,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适应了中国的土壤,因此也毒害甚广。在一路竞争的过程中,人才的竞争变成了知识点的竞争,比考试、拼分数,有一批人自然就走在了前面,另外一群人自然就落在了后面,难道落在后面的人就是能力不够、潜力不足吗?恐怕不是!我们的竞争被演化为对知识点的快速反应,因此培养不出拔尖的创新人才,也许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马陆亭分析道。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规划纲要”起草专题组成员储朝晖也认为,由于各个地方都存在小学考试的压力,使得幼儿园在无形之中也被划入了应试教育的范围之内,让孩子接受内容完全被规定好的教育,“这和儿童的个性是冲突的,不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和对人才的培养塑造。”
起于幼儿时期的中国式人才生产线的搭建建立在高成本的基础之上。(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