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共享讲座视频对校园课堂产生冲击(5)
《小康》:钱学森曾经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您认为高校急需解决
《小康》:钱学森曾经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您认为高校急需解决的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吗?
王烽:我们国家需要像钱学森一样的拔尖创新人才,没有这些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去办学,因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还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多样化的人才,关键是我们国家需要有一批能够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校,而且各级学校都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通路。
《小康》: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有哪些阻碍?
王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体制弊端的反映。仅就人才培养环节来讲,我们都有一些共同感受。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尤其是大学前两年的一些基础课程,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低效率的问题。
再比如内容陈旧,有些基础课的教材甚至几十年都不变,体现不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新进展;教学方法不合理,例如仍然以传统的课堂灌输为主,大班教学更是加重了这一弊端。
比较突出的还有实践环节特别薄弱,一些重点大学的学生参加实习,也无非是动动钳子、弄弄扳手,接触一点皮毛,不能真正深入了解现代生产的实际,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缺乏体制和政策上的支撑。
《小康》杂志第9期封面:变异的大学
变异的大学
大学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在过去30多年间,大学一直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出口。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高中,一系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向大学。
如果说1977年恢复“高考”的确为一代人打开了向上的通道,那么2010年的“高考”不再具有这样的魔力,许多高校面临“零投档”。一直以来大学都被认为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但是扩招后的10年间,大学招生规模以年均约30%的速度递增,入学率则达到了60%,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时候,大学的定位开始饱受质疑。
这种质疑来自大学的两端,入口与出口。
在取消了国家包办的“毕业分配”10年后,大学的入口仍然由国家统一把持。教育研究者储朝晖说,世界各国除了中国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由政府垄断招生。这种统一招生模式的弊端正日渐显现,入口的狭窄让大学形成“千人一面”的模式,而高昂的培养成本则使大学的价值跌落云端。
在大学的出口,学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毕业生期望值都与现实脱节的。在江苏、河南、山东等地都出现了就业率倒挂,研究生不敌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职校生的现象。我国一年所需要的学术型人才不过10万人,而一年就有50万研究生涌入社会。
大学专业的失衡与大学精神的失落,引发了接连不断的争论。至今无人能回答“钱学森之问”:大学为什么没有培养出顶尖人才?
改变或将开始。在7月和8月,接连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目标显而易见,就是要衔接教育和人才培养。纲要提出,10年后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小康》杂志采访了参与起草教育规划纲要的专家,试图解析其中的变化根源,也希望探究中国如何从人口大国变为人力大国。其中透露出的一个鲜明的信号是,大学的进口与出口都将进行改革,从制度上、体制上、工作模式和程序上,都要把招生和考试分开。考试就是提供招生的信息,招生就是高等学校选择人才。而在大学的自我选择上,除了给学校“松绑”外,更重要的是解决高高校的低效率问题。(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