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应具备哪些理念
特约专家:郭建民 志愿填报应具备哪些理念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眼里,填报志愿只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了,其他的不需要知道太多。诚然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但是高考志愿关系着考生未来的发展,填报高
特约专家:郭建民
志愿填报应具备哪些理念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眼里,填报志愿只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了,其他的不需要知道太多。诚然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但是高考志愿关系着考生未来的发展,填报高考志愿为何不把眼光放长远点呢?考虑的问题再多一点呢?如果这样,或许您对志愿的认识又有新的不同。
高考志愿是考生就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按规定形式向招生部门和招生院校所表达的一种个人意愿。它是考生能否顺利被高校录取的两个重要条件之一。俗话说,分数是“基础”,志愿是“依据”,要想填好高考志愿,必须要有先进理念做指导,先进理念是整个填报志愿众多环节中的灵魂。这里说的先进理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一、填报志愿应与考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早在1909年帕森斯在其所著的《选择职业》一书中,就明确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条件。后来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萨柏以年龄为依据,将职业生涯划分为5个主要阶段,分别为: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确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目前在市场经济成熟的欧美等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已经相当成熟。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进行职业模仿教育,日本则在中学里对毕业生进行“进路指导”,1958年日本把“职业指导”改为“进路指导”,即对毕业生进行升学、就业等各种出路的全面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为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学生上大学是按计划招生由国家包分配。那时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政治思想教育(如“螺丝钉教育”,组织上把我分配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站好岗、做好本职工作。当时的社会流行语:“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就是这种教育的真实写照),这种教育重视了国家、社会的需要,但忽略了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这与当时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是相吻合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后,大学生就业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国家的完全指令性分配工作发展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制度。与此同时,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随着对西方职业规划理论不断借鉴和我国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目前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一般按照职业进程将职业生涯分为职业准备期、职业选择期、职业适应期、职业稳定期、职业结束期。职业准备期,一般从14~15岁开始,延续到18~22岁;职业选择期主要集中在17~18岁到30岁以前,一些人的职业选择(就业后再次选择)还可能延续到40岁;职业适应期一般在就业后一二年就可完成;职业稳定期一般从25~30岁开始,延续到45~50岁;到55岁或60岁就与职业结束期相联接。从以上理论不难看出高中阶段选择期最为关键,准备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选择的方向和稳定。高中生位于职业的准备期,职业准备是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中明确规定:“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从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志愿包括以下几点:
1.在填报志愿时要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填报志愿选择学校、专业是考生实现自己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次重要选择。从这点出发,选学校、专业时要和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紧密相联,要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方向。既要考虑上大学,更要考虑大学之后的发展,因此要有前瞻性。上大学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加油站不是终点站,选学校、专业必须要考虑将来的发展。(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