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热评看高考写作命题的特别规定性(2)
三、公平性 高考是据标淘汰的竞争测试,作文题目命制的是否恰切,除题目自身的可测性及区分性外,公平性是大规模测试的关键。公平性要求作文材料的选择、题目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经历、不同背景考生的熟
三、公平性
高考是据标淘汰的竞争测试,作文题目命制的是否恰切,除题目自身的可测性及区分性外,公平性是大规模测试的关键。公平性要求作文材料的选择、题目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经历、不同背景考生的熟知程度,使考生面对材料与题目时均能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对题目所涉及的话题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及情感趋向。
江西卷的“兽首拍卖”是网络热议不公的题目。“如此复杂的事件,让高中生在高考考场评议,岂非强人所难?更何况事件发生在2009年3月25日,正是高考复习最紧张的时刻,关注这一事件的考生不多。在考场评议这样的热点时事,对那些疏于关注此事的考生来说,岂非有失公允?”[[10]]人们据此认为试题违背了测试材料不能倾向一方的公平性原则,其实议其有失公允的人只看到了命题者所使用的测试材料,忽视了材料之下的写作要求:“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一篇文章。”可见,责其有失公允的人“是对这道作文试题及命题意图的误读。严格地说这不是一道时评题,……这是一道限定探讨角度的材料作文。题中提供的材料实际上是命题者设定的一个情境。要求考生从寥寥数语中吸纳、整合信息,分析、评价事件,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这道作文题是在考查考生独立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 [11]作文试题的公平性体现在对作文材料所反映事物的看法及观点上,看法人人都有,只是思考的优劣深浅有所不同,这一“不同”体现的是考生个体思维品质与语言输出能力的差异,是对考生能力层级的划分。
四、防范性
防范性是为规避或预防备考时的猜、押题而设置的写作方向或思考空间,限制写作范围、写作意图、写作方式及作答形式是常用的防范策略。自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问世以来,话题作文以其开放的不受束缚的写作空间走过了十年的命题历程,因此也失去了试题的防范性。为了保持话题作文的优长,解决写作中移花接木,套作宿构的问题,融合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之优长的范围作文悄然出现。范围作文借鉴了材料作文据材料确定立意的整合优势,吸纳了话题作文自定主题、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特点,在限制的同时兼顾开放,是目前高考作文命题中防犯性较好的一种测试形式。因为测试材料可根据命题的需要编、删、改、译、写,押题者猜中的机率很低,即使偶然撞到了也会因其材料为命题而编辑失去了原材料的主旨与意义。
2008年全国Ⅱ卷的高考作文题所使用的测试材料[②]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大自然的秘密》的课文材料取自同一篇语言材料——美国作家伯罗蒙塞尔的《大自然的秘密》。两则材料出处相同,但因用途不同,使用者对原材料的处理方式也大相径庭。
首先,篇幅长短不同。作文材料的篇幅仅是课文材料的三分之一不到,使用者对材料进行了缩写式的概括,仅呈现故事的主干,删去了原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及人物的言行描写;而课文材料的使用者仅是对其中的个别地方进行了有选择的删改,保留了详尽的故事起因及情节,尽现了人物言行、思想的变化以及对自我言行的反思。
其次,选用的意图不同。作文材料的功能是为考生提供一个写作的话题范围或情境,起限制、引导考生写作方向及思考角度的作用,材料仅仅是一个引子;当它作为语文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时,选用者是给学习者提供一个阅读范例,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语言载体。
再次,所呈现的主旨不同。作文材料的使用者改写时设计了一个开放的结尾,这个结尾将材料主旨置于一个多元无限的思维空间,考生可据此选择任一个观察事物的视角,并从这个视角辐射出去建立一个放射状的立体思维场,只要是在这一思维场中的观点考生均可拿来作为文章的主旨;而课文材料的主旨却是封闭的,“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个结尾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阅读者的思考方向,也暗示了作者对这一事件的价值判断。可见,作为高考测试材料与作为课文学习材料的立足点、材料所揭示的寓义和主旨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将原文的结尾用作高考作文材料的结尾,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使用者巧妙地将其改写为一个开放的结尾,把事件的多向度思考交给了考生。就这则材料而言,考生考前无论是否阅读过,都不会影响其写作水平的发挥。命题者对材料的处理与加工,多向度的思维空间的设计也很好地防范了近几年来的拼接套作,学生考前准备好的那些“套子”基本难以使用。(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